沈從文對湘西的貢獻(書寫真實的湘西)
2023-09-20 23:07:35 2
沈從文對湘西的貢獻?作者:向雲駒湖南西部又被稱作「湘西」,是一片神奇、神秘的土地這裡被人戲稱為「中國的盲腸」,蓋因此地群山縱橫、交通閉塞、民風彪悍但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卻在後世以其文脈之悠久獨特而享譽天下僅僅一個鳳凰縣,就有聞名全國的人文歷史,如民國總理熊希齡故居、陳氏(陳寶箴、陳三立、陳衡恪、陳寅恪等)舊居、沈從文故居與墓地、黃永玉畫館等,這些近當代名人的行跡,使鳳凰成為中國在幾千年封建王朝結束後進入新文化時代的一個縮影,或者說微觀的「歷史盆景」熊希齡、陳寅恪、沈從文、陳師曾(即陳衡恪),可以說是這個時代國政、國學、國文、國畫的代表性人物一個「荒蠻之地」,竟然有如此多彩的人文風景,讓人匪夷所思,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沈從文對湘西的貢獻?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沈從文對湘西的貢獻
作者:向雲駒
湖南西部又被稱作「湘西」,是一片神奇、神秘的土地。這裡被人戲稱為「中國的盲腸」,蓋因此地群山縱橫、交通閉塞、民風彪悍。但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卻在後世以其文脈之悠久獨特而享譽天下。僅僅一個鳳凰縣,就有聞名全國的人文歷史,如民國總理熊希齡故居、陳氏(陳寶箴、陳三立、陳衡恪、陳寅恪等)舊居、沈從文故居與墓地、黃永玉畫館等,這些近當代名人的行跡,使鳳凰成為中國在幾千年封建王朝結束後進入新文化時代的一個縮影,或者說微觀的「歷史盆景」。熊希齡、陳寅恪、沈從文、陳師曾(即陳衡恪),可以說是這個時代國政、國學、國文、國畫的代表性人物。一個「荒蠻之地」,竟然有如此多彩的人文風景,讓人匪夷所思。
但真正能說明這個地方性格的,其實是此地的「武脈」。有幾個歷史之謎可以說明這一點。一、明朝嘉靖年間,朝廷徵調湘西土兵赴東南沿海討伐泛濫成災的倭寇,這些土兵不負眾望,以其驍勇善戰,立下彪炳史冊的「東南第一戰功」。湘西土家族過「趕年」,就是為了紀念這次出徵來不及過年的人。二、中央紅軍長徵伊始,目的地就非常明確地錨定湘西,計劃與紅二、六軍團在那裡會師並再建中央蘇區根據地,而蔣介石不惜代價、鐵桶合圍式地阻止紅軍挺進湘西,以至於有了慘烈的湘江之戰。為什麼蔣介石如此害怕中央紅軍進入湘西?為什麼當時的紅軍在付出巨大代價的情況下,還要堅持前往湘西?三、抗日戰爭的最後一戰為什麼是發生在大湘西的雪峰山會戰,並且這一戰是日寇的最後一次大敗?日本戰敗投降和中國軍隊對日受降地之一為什麼會選擇湘西芷江?四、為什麼在淞滬會戰中,會有湘西竿軍的嘉善血戰?為什麼在韓戰的松骨峰戰鬥、上甘嶺戰役中,會有萬餘湘西籍志願軍血灑疆場、為國捐軀,功載史冊?這些歷史之謎,就是湘西的「武脈」在歷史長河中的草蛇灰線。無論是文學還是歷史的書寫,如果沒有觸及這一條「武脈」,那麼湘西的「盲腸」之地如何成為中國歷史的「梗阻」、如何成為繞不過去的歷史節點,就得不到合理的解釋。
所以,湘西籍作家嶽立功充滿文學性、虛構性的湘西大歷史書寫具有重要意義。他的最新長篇小說《白祭壇》(海天出版社,2021年),是他書寫湘西「武脈」的重要突破和收穫,也是作家的一次有雄心的寫作。他把近現代的湘西置於一個宏闊的歷史時空中,在中國歷史的大背景下展開描寫湘西男兒的鐵血柔情,描寫湘西的歷史糾葛。在小說中,作者通過所設定的幾個家族、所描寫的幾代人的命運以及一系列人物的愛恨情仇,塑造了若干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又通過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重要的戰爭場面、深厚的風俗民情、地域性的民間性格、獨特的地方經濟狀況,結構出飽滿的地方歷史,揭櫫出湘西的歷史密碼。
湘西在多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轉折時期佔據著關鍵的戰略地位,湘西武裝骨子裡有一種不畏外敵的拼命氣概。一方面,在紅軍時代,它是武裝割據的戰略要地。賀龍、關向應等領導的紅二、六軍團在湘西建立根據地,並且具有很好的群眾基礎;湘西地方軍與何健部、黔軍及蔣介石中央軍勾心鬥角、巧與周旋,暗中同情和資助紅軍。此地山高林密,便於打遊擊和武裝割據,雖然地理封閉,但人文歷史悠久、信息交通並不閉塞,反而有著影響全國的可能性。抗戰時期,國民黨政府消極抗日、節節敗退,最後偏安於陪都重慶,湘西成為內地和戰區通往大西南的交通樞紐要道,也是大後方的重要門戶,雪峰山下的芷江機場更是美空軍飛虎隊飛往陪都和雲南乃至緬甸戰場的重要軍事基地。另一方面,湘西地方軍人在抵禦外侮時展現出強烈的愛國血性,兼有驍勇善戰的勇猛、果敢、機智,無論是嘉善之戰、長沙會戰還是雪峰山會戰,湘西竿軍都迸發出同仇敵愾的犧牲精神。作者在小說中寫到,嘉善之戰後,沈從文在報紙上發表了對參戰湘西軍人付出數千人性命與日軍鏖戰的讚頌,令人深深感動。中日決戰,湘西終於成為止住日軍侵略步伐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小說並沒有迴避湘西地方軍隊的「匪性」,也深度描寫了湘西地域的匪爭、內鬥、世仇,真實呈現了地域人格的複雜性、狹隘性和好鬥爭勝性格,但在民族大義面前又可以拋棄前嫌、一致對敵,其性格發展具有歷史和道義的邏輯,也展示了民族性格的可塑性。
小說以地方性視角和地域性書寫,既實現了對大歷史的觀照,也彰顯出鮮明生動的地方特色。整部小說的語言充滿湘西方言韻味,俗語、俚語、諺語信手拈來,湘西風土人情、民俗民歌滿紙洋溢。即使寫到竿軍遠離鄉土在外地徵戰,也是充滿湘西鄉土民間意味,讀來別致有味。總之,這是一部韻味綿長又意味深長的小說力作,是一部關於湘西秘密的厚重、飽滿、豐富、深刻、深情的文學書寫。(向雲駒)
來源: 文藝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