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後人有多少名人(曾國藩後代有多優秀)
2023-09-21 00:42:18 1
為人不讀曾國藩,糊塗一生也自然。其實最原初的說法是為官應讀曾國藩,他一生在晚清的宦海中破浪乘風,對朝廷忠心耿耿,既有傳統的一面也有創新的一面,可謂毀譽參半。
主席和蔣先生兩人都讚頌過曾國藩的一生,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作為文人的曾國藩帶兵屠城遭到後人詬病,但這不妨礙後人不斷地挖掘其身上的閃光點。
而且曾國藩將先天好基因和後天修煉的好品性都傳遞給曾氏後人,曾氏家族可謂是多代發達的名門望族,是中國史冊上不可磨滅的人物篇章。
耕讀起身,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19世紀初的一個晚秋,正值嘉慶年間,曾國藩降生在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的一戶普羅大眾家,他的爺爺曾玉屏是普通農民但家境還算闊綽。雖然父輩中無人考取功名,但曾國藩的爺爺具有農民悟出的遠見卓識,開始培養下一代努力讀書,其父親曾麟書雖屢次不第,但最終以私塾老師的身份立足於世,並接力培養曾家下一代。
曾國藩作為曾家的長子長孫,根據中國家庭傳統被長輩寄予厚望,四五歲就已經讀完古籍《四書》《五經》,十四歲和父親一起參加秀才考試,可惜的是前幾次考試都是無疾而終,曾國藩眼睜睜地看著同行人接踵考中了秀才。
然而命運最終垂青了這位不斷進取的考生,27歲的曾國藩中了進士,夢圓翰林院並官至總督,在曾國藩仕途上升的同時,誕生了中國第一艘輪船、第一所兵工學堂、第一批西方翻譯書籍、第一批赴美留學生。
正是因為這樣開拓性的功績,曾國藩這個名字在中國家喻戶曉、如雷貫耳,他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一齊,被後人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家風代代傳,那些值得稱道的曾氏家訓曾國藩這個名字自成一種風格,這種風格是曾國藩在立德、立功、立言的歷程中體修頓悟的。曾國藩的家風一直是精進積極的,但年輕時代的曾國藩也曾有過迷茫、困惑和不屑,做過一些年少輕狂的事。
但在隨後登高望遠輔佐江山的歷練中,他總結出一些做人和為人的箴言警句,成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典範,他不僅將這些人生精華傳給曾氏後人,其家風家訓也成為中國人的國學傳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最著名的十六字曾氏家訓是「不為聖賢,即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這十六字如今也刻在保定直隸總督府內。曾國藩一直將「讀書明理」作為教育後代的圭臬,要求後代努力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
修身和修心是他對後代的基本要求,在明哲保身的前提下,要不斷地讀聖賢書、舉止端莊、有志有恆、心態恬淡。
最重要的是謹慎,可以看出曾國藩不喜歡後人露出鋒芒,做任何事都要深思熟慮,所謂做大事要克勤小物,可見曾國藩既有高瞻遠矚的寬廣胸懷,亦有腳踏實地的行動能力,由此兩全其美才成就了曾國藩及其後代。
用人中龍鳳、光耀門楣來形容曾國藩的後代不為過,雖然中國老話常說富不過三代,但曾氏後人至今出了200多位各領域豪傑,為中國近現代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而且以做學問的後人居多。
他的家風家訓如長流水一般滋潤著曾氏後代,這些後代結合自身努力成長成參天大樹,可謂沒有辜負曾國藩的一生奮鬥和良苦用心,他治家的理念和實踐經過了時間的考驗。
曾國藩和其兄弟曾國荃因為軍功受到清政府封賞,而後又有20餘人在清朝考取功名,廢除科舉後又有近200人步入高等學府,甚至有一些後代遠渡重洋接受西方教育,取得博士學位和高級職稱的後代更是不在話下。
傑出的後代如雨後春筍般不斷茁壯趕超。曾國藩的兒子和孫子中都有外交官,不僅對外交流談判而且中西互譯,一些人在科學界卓有建樹,一些人在文學藝術方面造詣頗深,既有教書育人的也有懸壺濟世的,這個龐大的曾氏優秀家族對中國的影響彌深。
曾氏家族如一條滔滔大河奔流不息,子子孫孫分出一些支流,但最終都朝著一個方向前進著。在這個優秀的群體中,有著一些優中選優的傑出代表。
他們的名字不僅寫在曾氏家譜上,更寫進了中國人的心裡,通過老百姓的口頭嘉獎而代代流傳,男性的優秀代表是曾國藩次子曾紀澤,女性代表是曾國藩的第五代孫女曾憲植。
曾紀澤是曾國藩次子,是外交家即中國近代著名的駐外公使,曾與英國、法國、俄國等國斡旋。其一生學貫中西,曾受到慈禧和光緒皇帝的召見。
其一生最大的成就是據理力爭改籤《伊犁條約》,1880年代表清廷出使俄國,1881年達成新的條約,使烏宗島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帶均予收回,面積達2萬餘平方公裡;取消俄人可到天津、漢口、西安等地進行經濟活動諸條款。
廢除俄人在松花江行船、貿易,侵犯中國內河主權等規定。收復國土讓曾紀澤廣受讚譽併名揚天下,成為世世代代的有功之臣。
曾憲植是開國大典站在主席和總理後面的女士,她是曾國藩九弟曾國荃的第五代孫,也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革命人士。十八歲的她就嫁給了葉劍英,後來因為革命環境變動不安,她和葉劍英分分合合,建國後她擔任全國婦聯副主席和人大代表,被讚譽為「志比泰山胸若滄海」。
曾門有春秋,故事無冬夏。曾國藩本人的一生就是一部傳奇,而他的後代持續上演了激情澎湃的故事,每一篇章都盪氣迴腸,說書人一講再講,聽書人聽得入迷常常忘了鼓掌,而故事依然在世界汩汩流淌。
文/史海觀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