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清明插柳的文化內涵(古人清明插柳的文化內涵)
2023-09-20 08:20:07 3
古人清明插柳的文化內涵?「清明是處插垂楊,院宇深深綠翠藏心地不為塵俗累,不簪楊柳也何妨」宋代詩人宋伯仁的《清明插柳》道出了清明節插柳風俗早在遠古時代,就有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民間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的諺語清明戴柳、插柳有什麼文化含義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古人清明插柳的文化內涵?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古人清明插柳的文化內涵
「清明是處插垂楊,院宇深深綠翠藏。心地不為塵俗累,不簪楊柳也何妨。」宋代詩人宋伯仁的《清明插柳》道出了清明節插柳風俗。早在遠古時代,就有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民間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的諺語。清明戴柳、插柳有什麼文化含義呢?
清明戴柳、插柳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神農即炎帝,為農業之神,是上古時代三皇五帝中的一位賢聖的帝王,與黃帝並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在萬物復甦、生機勃發的春天裡,柳條最先萌芽吐葉,並且南北方都普遍存在,所以人們以戴柳、插柳的形式紀念他。
《燕京歲時記》載:「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於渭陽,賜群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蠆毒。」由此而引發清明上墳掃墓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到了唐朝黃巢起義時約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每逢清明,家家戶戶都在井邊插柳,成語「井井有條」即來源於此。唐朝詩人宋之問的「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韓翃的「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都記述了清明插柳習俗。
在古代,柳條還有挽留、惜別之意。楊柳吐翠,柳條搖曳,有萬木生發、欣欣向榮之感,是春天的標誌,人們嚮往春天,欲留住春天,讓春常駐。再者,「柳」與「留」諧音,古人折柳相贈,有難捨難分、戀戀不捨之意。《詩經》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句;唐劉禹錫《楊柳枝詞》曰:「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所以,唐人送朋友東出西安至灞橋,折柳相贈,就此別過。古代地理專著《三輔黃圖》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的詩句。白居易在《青門柳》一詩中吟誦道:「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折柳贈別風靡全國,沿襲歷朝歷代。晚唐詩人雍陶出任簡州(今四川簡陽縣)刺史,有一天送客到簡陽城外沱江上的情盡橋邊,向左右問起橋名的由來,身邊的隨從回答說:「送迎之地止此。」雍陶聽後,大為傷感,聯想到灞橋的折柳贈別,提筆將橋名改為「折柳橋」,並寫下了一首七言絕句:「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鄭學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