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查詢許姓氏(百家姓許姓)
2023-08-14 04:32:36 2
許姓在宋版《百家姓》排列第二十位,屬舜帝姚重華姚姓媯姓姬姓子孫衍生姓氏。許氏的發源地在今河南省許昌東,於魏晉南北朝起南遷,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河南許姓將佐隨往,在福建安家落戶。此後遷至湖南、廣東、廣西、福建的許氏,有的融入侗、壯、苗、布依、土家等少數民族。2007年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28,人口約八百九十八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56%左右,以江蘇、山東、雲南、廣東、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2014年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許姓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六位。
「許」姓源出
1、出自姜姓,以國為氏,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
許氏與齊氏同祖,為上古四嶽伯夷之後。"四嶽"(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是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他們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跟"子姓"商族平行發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為主的盟軍打敗了商紂王,建立了姬姓國--西周。周成王時,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其中商的舊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諸侯國和姜姓諸侯國,許國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之一,其始祖為文叔,也稱為許文叔。春秋時,許國稱為楚國的附庸,戰國初期被楚所滅。許國亡國後,子孫以國為氏,稱許氏,史稱許姓正宗。
2、出自姚姓媯姓衍生的姬姓,為顓頊後裔吳回生陸終。陸終長子曰樊,樊為已姓,封於昆吾,為昆吾氏,堯舜時期昆吾氏首領許由為當世大賢,死後葬於箕山,後人多以許由為許氏始祖。夏之昆吾為商湯所伐滅,後人遷徙至河南許昌。
3、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文公之子姬其許,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衛國君主文公姬毀生有公子姬其滸,亦作姬其許,後出任衛國大司徒,主管徵發徒役,兼管田地耕作與其他勞役。姬其滸輔佐父親衛文公實施減賦稅、少刑法,與民共苦的政策,使衛國經濟逐漸繁榮起來,並迅速強大。姬其滸的哥哥就是著名的衛成公姬鄭,曾被大夫元咺一度廢黜,後在春秋霸主晉文公姬重耳的幫助下恢復君位。衛國大司徒姬其滸留給後世最稱道的,就是從他開始有了「司徒」這一複姓。在姬其滸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春秋戰國時期,「滸」與「許」二字通假,故而亦稱許氏,但讀音作hǔ;而更多的姬其滸後裔則以其官職稱謂為姓氏,稱司徒氏。
4、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①順布魯氏多冠漢姓為許氏;②伊拉哩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許氏等。
5、源於其他各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清朝以後,在廣西泗城府(今廣西凌雲)土司、黎族、瑤族、彝族、土家族、阿昌族,以及北方地區的回族、蒙古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許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許氏。
得姓始祖
許由,字武仲,生於公元前2155年,卒年不詳。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堯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讓給他,他固辭不受,隱居箕山,農耕而食。後堯帝又請他作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到。他死後葬於箕山之巔,堯帝封其為「箕山公神,配食五嶽,後世祀之」,故後人稱箕山為許由山。四千一百多年前,許由活動於潁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當年許國之地,故後世許氏人士多以他作始祖。
許姓分布
許氏的發源地在今河南省許昌東。春秋戰國時期,許國為鄭、楚等國所逼,曾多次在今河南及安徽北部一帶遷都。許國被楚滅後,除部分遷居今湖北荊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數許姓就地繁衍或北上遷徙。許姓北上最初遷徙之地是冀州高陽(今河北高陽),後有許氏復遷回河南寶豐等地。秦漢之際許姓已遍布今河南、河北兩省的大部分地區。此後,北方許姓主要分布於今河南、河北、安徽、陝西、山西等廣大地區。許姓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時。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河南許姓將佐隨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戶。唐僖宗時,侍御史許愛鎮守漳州招安,後入晉江石龜。唐代以後,許姓已大舉南遷繁衍於今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省地。宋末元初,許氏有一支徙居廣東。明代,福建人許衝懷、許申移居臺灣,此後許氏又多次向臺灣遷徙,進而又有移居海外者。遷至湖南、廣東、廣西、福建的許氏,有的融入侗、壯、布依、土家等少數民族。
姓氏文化
郡望
汝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此支許氏,其開基始祖為秦末隱居不仕的高逸之士許猗。
高陽郡:東漢桓帝時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此支許氏,為汝南許氏分支,是十六國許據的5世孫高陽太守許茂之族所在。
河南郡:漢高帝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此支許氏,為文叔直系後裔。
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此支許氏,為汝南許氏分支,是東漢末年大名士許劭之後。
會稽郡:秦始皇時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此支許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著名文學家許慎之後。
堂號
「洗耳堂」:堯帝時有一位高士叫許由。堯老時,想把天下禪讓給他,他不肯接受,跑到箕山腳下去種地;堯又請他出任九州長,他就跑到潁水邊去洗耳朵,認為堯說的話汙了他的耳朵。許氏因以「洗耳」為堂號。
「得仁堂」:伯夷、叔齊在周滅商後,恥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孔子誇他「求仁而得仁」。許氏因以「得仁」為堂號。
「訓詁堂」:漢代時有許慎字叔重,博覽經籍,當時人誇他說「五經無雙許叔重」。他著有《說文解字》,集古今經學和訓詁的大成,到如今還是研究文字學必備的工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