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勳章獲得者事跡介紹(七一勳章獲得者)
2023-08-13 15:27:59 1
6月29日上午,「七一勳章」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29名黨員獲得黨內最高榮譽。其中,帶領村民歷時36年在懸崖絕壁上開鑿出「生命渠」的「當代愚公」黃大發也在此列。
帶領村民死磕絕壁,30多年鑿「天渠」
1935年出生於貴州遵義播州區原草王壩村的黃大發,自幼父母雙亡,四處流浪的他,吃的是百家飯,住的是滾草窩。1958年,23歲的黃大發加入中國共產黨。這一年,他被推選為草王壩大隊長。
草王壩村地處深山腹地,嚴重缺水,最近的水源地來回就要兩個小時。因為缺水地裡種不出水稻,人們過著窮困的日子。黃大發立下誓言,一定要讓大家通上水,種出水稻,家家吃上白米飯。他想把水引到村裡來,經過多次實地探勘,他發現幾公裡外螺螄河是理想的水源地。困難是,雖然只有幾公裡的距離,但是中間卻阻隔了三座大山。
從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黃大發便帶領村民開鑿水渠。由當地公社牽頭,草王壩大隊、健康大隊、勝利大隊共同開建「紅旗大溝」,黃大發任指揮長。
中間一條116米的隧道,技術難度很大,黃大發用農村最土的方法,豎起竹竿測量,人眼兩邊「校瞄」。洞口越打越深的時候,黃大發用耳朵貼著山聽,指揮群眾往聲音一致的方向打,耳朵都磨起了老繭。最終,隧道打通了。
但是,由於缺乏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用黃泥巴敷成的渠壁難經風雨。水渠修修補補十幾年,沒法再用,在上世紀70年代被廢棄。
1976年黃大發決定再次修水渠,他還被調到楓香區水利站學習。為了資金的問題,他一次次步行往縣城跑。1991年,在縣政府財政困難的情況下,黃大發終於向政府爭取到了6萬元現金、38萬斤玉米折抵為工程款以及水利局的技術指導。為了湊齊水利局要求的1萬元押金,黃大發家家戶戶地勸,錢終於湊齊。1992年春,水渠正式動工。
黃大髮帶著200多人的隊伍進山,為了搶進度,他們不分晝夜寒暑,每天堅持苦幹到天黑後,才打著火把回家。終於在1995年端午節,這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大渠竣工。草王壩人創造了絕壁引水的奇蹟。
一泓清水終於流進草王壩村,慶功大會上,山村沸騰了。原本指揮部寫了四頁的總結報告需要黃大發宣讀,可黃大發激動得一個字也讀不出來。水渠通了以後,村裡的坡地被改為梯田,稻田從240畝增加到720畝,人均糧食增產到千斤。
「發展是苦幹來的,不是敲鑼迎來的」
去年10月,仁遵高速團結特大橋引橋雙幅貫通,這座位於團結村、與「大發渠」相交的世界級大橋建成通車後,從遵義市區到團結村的車程將從目前的兩個小時縮短到20分鐘。同時,一條從團結村村委會至仁遵高速團結村下道口的硬化路已破土開工。這與黃大發的努力爭取分不開。
這幾年來團結村的遊客很多,黃大發常常給遊客講課。已經86歲的黃大發,一邊當好「大發渠」的解說員,一邊為村裡的發展不斷奔忙。作為老支書,在他的號召下,團結村已經順利成立了兩個合作社,為發展集體經濟打好了基礎。
據多彩貴州網報導,如今的團結村(原草王壩村),水稻產量已突破80萬斤,全村現有核桃5200多畝、柚子650畝、辣椒2000畝,牛羊養殖大戶超過30戶,村民再也不愁吃;以前的窮山溝變成了旅遊景點,不少村民把閒置的房屋打造成鄉村旅館、農家樂。
談到扶貧工作,黃大發在一次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說道,基層幹部與扶貧有很大的關係,主要是幹部要帶頭,要能吃苦,不要放棄。小康主要靠幹部來領導,群眾在扶貧攻堅這上面不能放鬆。
「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這個機遇如果放過了,我們老百姓以後就可能掉隊,幹部要敢於擔當,要甘於奉獻。幹部不要怕苦怕累,要打好脫貧攻堅這一仗。我們要取得勝利,就要我們幹部捨得流血、流汗,光嘴上吼不行,發展是苦幹來的,不是敲鑼迎來的。」
紅星新聞記者 吳陽
編輯 官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