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為什麼沒有褚(十二百家姓褚)
2023-10-19 00:38:03 3
百家姓為什麼沒有褚?褚姓,以官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以官為氏》云:「本自殷(商)後人宋恭公子瑕食採於褚,其德可師,號曰褚師,因而命氏」;居民以地名為氏褚姓還有另一種比較簡單的說法,那就是以居地之地名為姓據《姓氏尋源》載,古代有一個叫褚的地方,當地居民就以褚為姓,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百家姓為什麼沒有褚?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百家姓為什麼沒有褚
褚姓,以官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以官為氏》云:「本自殷(商)後人宋恭公子瑕食採於褚,其德可師,號曰褚師,因而命氏。」;居民以地名為氏。褚姓還有另一種比較簡單的說法,那就是以居地之地名為姓。據《姓氏尋源》載,古代有一個叫褚的地方,當地居民就以褚為姓。
褚(Chǔ)姓,起源有多種說法:
源流一
源於官位 ,出自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官吏褚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褚師,亦稱市令,是春秋時期周王室設置的一種官位,專職負責掌管集市和貿易,兼有今商務部長和工商管理局局長的職能。後來宋國、衛國、鄭國等諸侯國都設有褚師之官。在史籍《左傳·昭公二年》中就記載:「鄭公孫黑請以印為褚師。」這裡說的「印」,就是指鄭國大夫印段,曾作著名的《蟋蟀》。褚師,就是市官,因此又稱褚師印段、褚師印等。周景王姬貴五年(鄭簡公姬嘉二十六年,公元前540年),鄭穆公姬子蘭之孫公孫黑曾試圖作亂,被子產(公孫僑)發覺,予以制止。公孫黑自知不免一死,遂請求讓印段出任褚師之職。由於印段確然十分有才華,子產便批准了公孫黑的請求,然後令公孫黑自縊而死,免得由司徒來論罪,那樣會株連許多別的人。
在褚師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褚師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褚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周王朝邑地褚,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姓氏尋源》記載,西周時期,有一個叫「褚」的地方(今河南洛陽),在史籍《左傳》中更明確地提到洛陽縣南部有一處褚氏亭,在史籍《後漢·郡國志》上也記載著洛陽有褚氏渠,兩書同時認定都是「周有褚地,居之者以為氏」。
在褚地居住之著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褚氏。
源流三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宋國恭公之子段之後的封地,屬於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萬姓統譜》、《通志·氏族略》等記載,褚氏出自子姓,本為殷商王族後裔。春秋時期,宋恭公(宋共公)子瑕有個兒子叫子段,字子石,食採於褚邑(今河南洛陽),因「其德可師」,故時人稱之為褚師。
在子段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褚氏;亦有以先祖稱號為姓氏者,稱褚師氏,後也省文簡化為單姓褚氏、師氏,還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石氏,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褚氏被史稱為褚氏正宗。褚氏族人大多尊奉子段為得姓始祖。
源流四
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褚庫爾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褚庫爾氏,亦稱楚庫勒氏、車勒庫勒氏、車克裡氏等,滿語為Cukule Hala,世居楚庫勒(今黑龍江支流黑河以北俄羅斯境內褚庫爾村),以地為氏。後有達斡爾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
在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達斡爾族、錫伯族褚庫爾氏多冠漢姓為褚氏、楚氏、金氏等。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末清初蒙古副都統薩爾圖·褚庫,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薩爾圖氏,源出元朝時期撒勒只兀惕氏(山只昆氏)後裔,通古斯語為「Sartu」,世居敖漢部(今內蒙古赤峰敖漢旗)、扎魯特(今內蒙古通遼扎魯特旗)、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artu Hala。在明朝時期,薩爾圖氏族人中即冠漢姓為山氏、薩氏等。
薩爾圖·褚庫逝世後,其子薩爾圖·海存承襲其職爵,並以父名「褚庫」為姓氏。在褚庫氏族人中,還有後裔子入伊斯蘭教者,以先祖之名漢化為單姓,成為今天的回族褚氏,世代相傳至今。
各支始祖
褚爽:先世褚爽因官佔籍宜興計山,傳至褚休,復自計山遷陽湖縣三渦霸頭裡,祖孫分為兩地始遷祖。
褚承恕:明末自河南遷餘杭。為浙江餘杭褚氏始祖。
遷徙分布
褚姓無論得之以採地為氏,還是由褚師之官職而來,均源出於今河南省境,因宋都在今河南商丘,鄭都在今河南新鄭,衛都在今河南淇縣。歷戰國而秦,褚姓有一支遷往山東,如西漢有褚大,官至梁相,乃蘭陵(今山東棗莊)人;有一支徙居潁川,如博士褚少孫,乃潁川人,寄居沛(今江蘇沛縣)。《後漢書·郡國志》載有:「雒陽有褚氏聚」。表明東漢時褚姓仍以祖居地為其繁衍的中心,是故後世褚姓有以河南為其郡望堂號的。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褚少孫的裔孫褚重始居河南陽翟,褚重的裔孫褚招,任安東將軍、揚州都督,封關內侯。褚招之孫褚磐,年五十始出仕,並徙居丹楊(今江蘇江寧)。有五子:頠、說、洽、裕、祥。頠之子褚翜襲爵關內侯,東晉成帝時官至護軍將軍。翜子褚希,任豫章太守。頠三弟褚洽任武昌太守,洽子褚裒其女適晉康帝,貴為皇后。裒有二子:鋶、熙。褚鋶子褚爽之女貴為東晉恭帝皇后,褚皇后有兄弟分別為秀之、裕之、淡之、湛之、法顯,褚法顯為南朝宋鄱陽太守,子褚熠、褚炫、炫子褚漢,漢子褚象,象子褚玠,玠子褚亮,均為顯宦,褚亮在唐太宗時封為陽翟縣侯,其次子褚遂良貴至宰相,封河南郡公,是故此支後人有回歸河南陽翟的。褚姓除此支外,還有一支於漢徙居錢塘(今浙江杭州),一支徙居蘇州。錢塘褚姓與河內同祖,漢末,褚盛為鹽官,因居由拳(今浙江嘉興南),子泰,仕吳,封錢塘臨平侯,遂定居。隋唐以後,褚姓有人南遷於福建、廣東、江西。明初,山西褚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北、河南、山東、北京、天津、江蘇、安徽等地。歷有清一代,褚姓遍及東北、西北、西南之地。如今,褚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江蘇、遼寧為多。目前褚姓人口列全國第二百二十二位。
現代褚姓分布
0、河北省藁城縣蒲城村。(全氏為回族)
1、山西洪洞縣,舊屬平陽府一支,始祖德公弟洪武時遷睢,慕讓公母■太君回原籍。
2、山西榆次縣,系由河北省藁城縣蒲城村於民國時期遷入。(全氏為回族,筆都即由此出)
3、山西石樓縣,舊屬汾陽府一支。 山西襄汾縣古城鎮一帶。
4、河南開封縣,舊名祥符縣、開封府一支。
5、河南禹縣(今河南禹州),舊屬開封府。古陽翟地,開封西南35裡洪昌集。
6、河南洛陽縣,舊屬河南府一支。
7、河南溫縣,舊屬懷慶府東十餘裡,理一村、姚村四十餘裡東口村一支。
8、河南項城縣,舊屬陳州府一支。
9、河南扶溝縣,舊屬陳州府,呂潭北裡張莊一支。
10、河南唐縣,舊屬南陽府一支。
11、山東嶧縣舊屬兗州府,古蘭陵地一支。
12、山東嶧縣後村一支。
13、山東臨沂縣舊名蘭山縣,屬沂州府一支。
14、山東曲阜縣舊屬兗州府一支。
15、山東滋陽縣舊屬兗州府一支。
16、山東寧陽縣舊屬兗州府一支。
17、直隸薊縣舊名奉天府一支。山東譜做遼東人即奉天府。
18、直隸監山縣舊名天津府一支。
19、直隸正定縣舊名正定府古真定地一支。
20、江蘇武進縣舊屬常州府,常州古昆定地一支。
21、江蘇關縣舊屬蘇州府一支。
22、江蘇長縣舊屬蘇州府一支。
23、江蘇上海縣舊屬江府一支。
24、安徽懷遠縣舊屬鳳陽府古沛地一支。
25、浙江杭縣舊屬錢塘縣杭州府一支。
26、浙江海寧縣一支。
27、浙江餘杭縣舊屬杭州府古關興地一支。
28、浙江嘉興縣舊屬嘉興府一支。
29、浙江秀水縣舊屬嘉興府一支。
30、浙江餘姚縣舊屬紹興府一支。
31、陝西郃陽縣舊屬同州府一支。
32、陝西涇陽縣舊屬西安府一支。
33、甘肅華亭縣舊屬平涼府一支。
34、湖北廣濟縣舊屬黃州府雙城驛一支:河南公裔,由浙遷楚,自明朝至今傳16代,其十四代孫褚承璋嘉慶癸酉撥貢與蘭陵褚氏家族「修」和睢州「止」(山東家譜同時記載)同班輩。
35、江西高安縣舊屬瑞州府一支。江西瑞州高安褚景賢庠生,其子褚大文道光丁酉撥貢,與蘭陵褚氏家族「修」和睢州「止」(山東嶧縣家譜同時記載)同班輩。
36、廣東一支。汝航(清朝人)
37、河南商丘舊屬歸德府,北十餘裡朱集一支(睢州遷此)。
38、河南商丘縣東北15裡品莊一支(山東遷此)。
39、河南滎陽縣舊屬開封府,北一裡土橋口一支。
40、河南南關一支。
41、河南沈立縣蓮花集一支。
42、河南鄭州西關一支。(在破爛市場北頭路西住)
43、河南滑縣南門口內一支。(在路西,門有進士匾額)
44、河南民權縣野崗馬口一支。(言自山東滕州大殷莊遷此,褚思書與紹學同輩,子四:心科、心田、心廣、心法。女至心芳、心有,皆做「慶」字輩。心田外出在確,山西南居住)
45、河南武陟先西南四十裡南孟遷一支。(自北馬遷此)
46、河南溫西三十裡,北馬村一支。
47、河南清化南十八裡東界溝鎮一支。
48、山東巨野縣南30餘裡,褚莊一支。(與嶧縣同譜)
49、河南偃師站南十裡褚莊一支。
50、山東萊陽一支。
51、河南洛陽褚盒聚一支。(在龍門北)
52、河南泰康城內西大街70號一支。(有亳縣遷此)
53、江蘇省淮安市清浦區鹽河鎮一支。
54、廣西欽州(古稱安州)一支
55` 河南泌陽縣羊冊鎮梁莊有一支(據說是泌陽南褚溝遷至,不知真假)
56`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 佳木斯有其一支
57、河北邯鄲武安石洞村一支
58、河北省鹽山縣前褚村、後褚村一支。
59、山東威海草廟子褚家崖村
60、吉林省松原市扶餘縣伊家店再興村前四馬架屯一支(從河北昌黎縣遷至)。
61、山東昌邑市都昌鎮南褚村、北褚村、東褚村 一支(自明洪武年間山西老槐樹遷至)。
62、山東德州陵縣宋家鎮褚集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