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最悲傷的一張圖(王羲之跪在父母墳前道)
2023-10-19 02:41:59 5
公元355年三月的一個早晨,王羲之噗通一聲跪倒在父母的墳前,大哭,哭得極其傷心。
只聽他聲淚俱下地說道:爹!娘!,二老有靈!兒子羲之自今日起,永不為官,若違此誓,為天地所不容!為世間名教所唾棄!
王羲之時年52歲,正是當官的黃金年齡。
咦,別人對於當官之事求之不得,那麼王羲之為何要棄官不做,還要立下如此重誓呢?那我們就開啟王羲之的人生畫卷,一探究竟。
魏晉時期講究門閥士族,如紅樓夢中有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當時有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龍亢桓氏、潁川庾氏這四大家族,當朝權貴,這四大家族中佔有大半。
王羲之一出生就含著金鑰匙,他降生在琅琊王氏家族中,也就是現在的山東臨沂。而他有個堂叔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東晉開國元勳王導。
大家都聽過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裡面的「王謝」的王就是指王導。朝中有人好說話,父親死得早,在日後的歲月裡,叔叔王導在政治仕途上成了王羲之的領路人。
王羲之小的時候嘴笨,不愛說話,人們通常都喜歡聰明伶俐的孩子,所以家族裡的人都認為這小孩長大後肯定沒出息。
十三歲的時候,跟隨堂叔王導一同去拜見吏部尚書周顗,周顗慧眼識英才,覺著王羲之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將來定會非同凡響。
當大家坐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按照古代的規矩,長者要先動筷子,這時候周顗夾了一塊牛心炙讓王羲之先吃,牛心炙用牛心做的一種食材,只有當時王公貴族才能吃的起
當時在場的人看到那麼大一個官員如此另眼相待一個娃娃,感覺不可思議,後來競相傳頌,成為佳話,王羲之也因此得到家族人的重視。
時光荏苒,王羲之到了結婚的年齡。太尉郗鑑有一個女兒叫郗璿,才貌俱佳,也到了出嫁的年齡。
郗鑑平時和王導關係不錯,也想攀王氏家族高枝,就向王導表達了在他們王氏後輩中選擇年齡相仿的人作為女婿的想法,王導覺著甚是門當戶對,就答應下來,並約好某日某時來王氏府上擇人。
到了這天郗鑑就派了自己最得意的門生前去挑選最佳女婿。王氏諸少爺早就等著這一天了,都好好地打扮了一番,一改往日「吊兒郎當」的紈絝子弟相,都裝出一本正經的樣子在那看書,都期待著被選中,抱的美嬌娘歸。
可王羲之根本沒把這當回事,坐在屋裡東床邊上衣衫不整,坦胸露乳的在那裡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一副粗人相。
門生回去後把看到的情形都一一描述給了郗鑑,郗鑑思維也不同於常人,聽了描述一拍大腿,歡喜的說道:我的最佳女婿就是那個在東床坐著吃喝的人。
不久果真把郗璿許配給了王羲之,後世東床快婿的成語也由此而來。
郗璿一生為王羲之誕下七男一女,像她的兒子王獻之,王凝之,王操之都是歷史上著名的人物,也均以書法見長。
當王羲之和七子一女都已經不在世的時候,郗璿還活著,據說活了九十多歲。
我們平時祝願老人總是說健康長壽,可是當長壽到這世上就剩自己的時候,你說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因著家族的庇蔭,王羲之做了東晉名臣庾亮的參軍,相處數年,庾亮知道王羲之的確有才能,所以在去世的時候舉薦他做了江州刺史,並領護軍一職。
但是朝中一些王公權貴也都欣賞王羲之,想把他調到京城來,地方官調成京官這是天大的福分啊,但是王羲之卻拒絕了,因為他覺著天天在皇帝眼皮底下工作不自在,對自己那种放蕩不羈的性格來說簡直就是遭罪。
當時的宣城郡文化昌盛,王羲之想調到那裡當郡守,可是屢次申請都被駁回了。朝廷不但不同意他的請求,而且從二品護軍官職降到了三品右軍官職,所以歷史上稱王羲之為王右軍即源於此。
大家不要認為護軍、右軍就是帶兵打仗的武官職位,其實在魏晉時期官銜比較亂,官名和具體內容大多不相干,將軍職稱也可授予文官。
不久就把他調到會稽做內史,相當於現在的市長。在會稽待了十年,但這十年裡發生了兩件對他一生極具重大意義的大事情。
第一件就是他在這裡寫下了名動千古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第二件就是他和驃騎將軍王述的私人恩怨,讓王羲之對官場心灰意冷。
第一件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詳,不做過多的陳述。我們重點說說他和王述之間的恩怨。
文人相輕這是自古以來的通病。王述很有才華,和王羲之年少齊名,就如金庸筆下的「北喬峰南慕容」。
王羲之自認為出身比王述高貴,雖然表面上稱兄道弟,但是內心看不起王述。
王羲之調任會稽郡的前任內史就是王述,也就是說王羲之是來接替王述的。
這時候王述的母親恰巧去世了,王述不得不暫時留在會稽為母親守喪。古代,父母如果去世,子女要守喪三年的。
無論從禮數上還是情分上講,人家母親去世了,王羲之都應該前去探望慰問的,王述從心裡也這麼認為,所以一直等著王羲之的到來。可是等了足足兩年,都沒等到王羲之。
王述覺著太傷感情了,從這時候起,心裡十分憎恨他。後來王述離開會稽去揚州赴任的時候,同會稽的大小官員一一道別,唯獨避開了王羲之。
過了幾年,王述升官了,會稽郡正好在王述的管轄之下。王羲之曾經看不起的人,突然比他做的官還大,並且還在他治下,心裡是個什麼滋味,不言而喻。
王羲之感到很羞恥,就向朝廷請求把會稽郡劃到越州下面管轄,朝廷沒有同意。因為這事,王羲之被同僚笑話。
王述也不是省油的燈,為洩當年私憤就重點考核會稽郡的政務,在刑獄方面發現了嚴重問題。這對於仕途一帆風順的王羲之來說,簡直就是奇恥大辱,於是就以有病為由辭去了官職。隨後就有了文章開頭父母墳前立誓的那一幕。
自此,王羲之無官一身輕,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遊,弋釣為娛,直至五十九歲去世。
王羲之以書法聞名於世,堪稱古今書法界第一人。他在書法上的成就,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分不開的。
魏晉時代是人人尊崇書法的時代,想做官,必須要寫得一手好字,否則免談,所以那個時代湧現出了一大批知名書法家
再說到家庭環境,他的父親王曠,堂叔王導,嶽父郗鑑都是有名的書法家,甚至連她的夫人郗璿也有相當的書法造詣。
這世上的藝術家大多是死後成名的。什麼意思呢?就是這人活著的時候藝術還體現不出價值,物以稀為貴,一旦這人死了,就開始受世人瘋狂追捧。
然而王羲之在世的時候,就達到了一字難求的地步了。
有一次,王羲之去一個門生家裡,在會客廳看到茶几面特別光滑漂亮,於是筆興大發,隨手在上面寫了幾個字,真書和草書各半,門生視若珍寶。
可是門生的父親是個文盲,不懂書法,有一天擦拭茶几的時候,以為是汙漬,就把字擦掉了,門生知道後,悔恨地垂頭頓足。
有一天王羲之去蕺山遊玩,見到一個老婦人拿著六角扇叫賣,可是少有人問津,
王羲之見狀,就在老婦人所持的扇面上各寫了五個字,具體寫的啥,史書沒有交代。老婦人很生氣,認為王羲之弄汙了這些扇面,更賣不出去了。
王羲之就告訴她:你只管拿著扇子找達官貴人去賣,就說扇面上是王右軍的字,換百文銅錢不難。老婦人半信半疑,持扇按照王羲之交代的去賣,結果很多人都競相出價,最後得錢幾百文。
似乎藝術家都有特別的嗜好,像嵇康就喜歡打鐵,而王羲之特別鍾愛大白鵝。
他在會稽郡做官的時候,聽說有個老婦人養了一隻大白鵝,體型特別龐大漂亮,並且叫聲獨特,於是就讓門人帶著銀兩去購買,結果這老婦人死活不賣,因為老伴死的早,鵝通人性,它就是她唯一伴。
王羲之只好親自去一趟。有事先知情的鄰居,就告訴這老婦人,說會稽郡最高長官要來你家要鵝。
老婦人在鄉村待了一輩子,哪見過世面呀,以為要來問罪於她,為了表示悔過和誠意,趕忙把鵝殺了燉好以招待王羲之。
王羲之到了後,知道自己朝思暮想的大白鵝已經被燉了,嘆息了很多天。
後來,他又聽說山陰有個道士養了很多鵝,於是跋涉幾十裡地前往觀看。看過後特別中意這群大白鵝,就想用錢把它買下來,道士不要錢。
這老道也挺會算,知道他的字是價值千金,就說你給我抄寫一本完整的道德經,我把這群鵝分文不取送給你。
王羲之不假思索地便答應了,寫完,興高採烈地趕著一群鵝回郡衙了,堂堂一朝廷命官,讓老百姓見了這種行為成何體統,但王羲之自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