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紅包活動改變年味(紅包大戰算不算新民俗)
2023-10-13 12:48:10
金牛賀歲 李嘉/漫畫
集支付寶「五福」、集抖音「燈籠」、集百度「牛卡」、領京東「壓歲錢」……春節臨近,網際網路平臺五花八門的春節紅包活動提前帶熱了節日氣息。今年,除了支付寶、微信這樣的傳統支付巨頭,前兩年發力春節紅包的百度、抖音、快手,也紛紛一擲千金。網際網路巨頭重金參戰紅包大戰,無疑是為了穩定或者搶奪市場,但正如一些民俗專家指出,電子過年紅包也正成長為一種新的民俗。
市場化的東西也是民俗?有人發出質疑,更有人斥其「俗氣」,埋怨它們擠壓了傳統民俗的空間,讓年味逐漸變淡。的確,祭灶、辦年貨、寫春聯、買年畫、做花燈、掛福字、迎財神、穿新衣、放花炮、包餃子、團圓飯、壓歲錢、拜新春、抖空竹、吃元宵、耍龍燈、猜燈謎、看花會等民俗,既是以往過年必不可少的儀式,也總給人一種節日的儀式感。可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科學技術的進步、環保理念的加強,很多民俗正在走向衰落。煙花爆竹不宜放了,春聯福字不用手寫了,花燈年畫沒地掛了……
民俗寄託著人們美好的期許,記錄著獨特的歷史和文化,也承載著每個人對年的記憶。從這個意義上說,過年舊民俗的式微令人可惜,但也必須承認,民俗既要傳承,也要與時俱進。比如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早就成了多數家庭守歲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堪稱新民俗的代表。
民俗一直在變,但中國人對年的感情從未改變。年始終是中國人心中最大的節日,回家過年、與家人團圓始終是人們最大的心願。所以,一種新的形式能否化為民俗,不在於它是誰推出的,也不在於它能給人帶來多少實際收益,而在於它是否與人們對年的文化認知形成共振,並滿足人們更多心理的愉悅和精神的期待。
近些年來,為了搶佔過年市場,五花八門的過年活動不在少數,大多無法得到長久認同。我們應該樂於接受新的過年民俗,但對於那種不了解、不尊重年文化,以文化多元和創新為名行破壞年文化之實的惡搞,和以反思和批判之名曲解年俗的種種無釐頭,都要旗幟鮮明地予以抵制。此外,年俗文化也必須防範資本的無序擴張,決不能任由利益為先、金錢至上等價值觀肆意衝擊。各大網絡平臺的紅包大戰,雖然給網民帶來了新奇體驗,但也要防止其中俗的傾向。民俗民俗,民字當頭,競相撒錢博網民一樂的同時,不能忽略公眾對年的內心感受。
因為有年,才有年俗。年俗再變,對年的感情都不會變。所以,面對網際網路的「新民俗」,保護和傳承傳統的春節風俗,更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新花樣再多,也不能丟下老民俗。
來源 北京晚報 | 記者 賈亮
編輯 賈亮
流程編輯 劉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