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鋼十一月廟會(今日舞鋼農曆三月十八)
2023-10-13 00:04:12 1
舞鋼十一月廟會?【發刊寄語】「鐵山」閃亮登場,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舞鋼十一月廟會?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舞鋼十一月廟會
【發刊寄語】「鐵山」閃亮登場
春回大地人間暖 ,鶯飛草長萬木新。
農曆三月十八舞鋼鐵山廟會的日子又到了。雖然因為疫情,這個一年一度的鐵山廟古剎大會不能像往年那樣繁華與喧囂,但人們心裡總忘不掉,一直在心中想著它。因為這民間的傳統大會傳承著一種精神、一種文化,那就是「冶鐵」精神,「鑄劍」文化。這裡面蘊含有中華民族的那種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
今天,舞鋼市炎黃文化研究會的一群志趣相投的攀登者,在農曆三月十八推出自己的新媒體號「鐵山」,旨在「傳承冶鐵文化,展現時代風採,活躍鋼城生活,助推舞鋼發展。」說大家是攀登者,是因為我們都有一顆攀登文化高峰的初心,雖然我們距高峰的目標還有很遠,也有可能我們終生也未能如願,但大家都有一顆勇於進取、不甘寂寞的心。如果把我們稱為攀登者是一種激勵,那麼我們更願意把自己作為志願者,甘願為研究舞鋼冶鐵文化做一種奉獻。
我們的願望是:通過大家奮發、篤行不怠的辛勤勞作,在未來的日子裡,能使「鐵山」這個新媒體號名聲鵲起,享譽海內外。 在萬紫千紅的新媒體號中,「鐵山」雖然只是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相信通過大家不懈努力,她不僅能開出自己的芬芳,也一定能結出豐碩成果。
我們期待你的點讚與批評,謝謝!
鐵山與冶鐵文化
作者:曉 晨
鐵山地處中原,今屬舞鋼市,春秋時,這裡為傳說中的古帝柏皇氏後裔的封地柏子國,後為楚所並。戰國時屬韓,稱合柏,是著名的冶鐵鑄劍重地。
「天下寶劍韓為重」,韓國的十大著名寶劍中的龍泉、合伯兩種劍就是在此地生產的,被譽為「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史記》卷69《蘇秦列傳》)。史書上屢次出現的古龍泉遺址,就在今楊莊鄉龍泉村。
自漢代以後,各個朝代均在此設立鐵官府,管理採礦煉鐵,製造鐵器事宜,到了北魏時期。這裡的冶鐵歷史已延續650年之久,留下了豐富的冶鐵文化。上世紀80年代末,舞鋼市區域內先後發掘出許溝、溝頭趙、翟莊、尖山、圪壋趙、石門郭6處冶鐵遺址。
遺址中分布著礦石、爐渣、爐壁殘塊,煉渣上有木炭痕跡,有的煉渣呈綠色或藍色琉璃狀。尤其是許溝冶鐵遺址,是一個從煉鐵到鑄造的綜合性冶鐵遺址,殘留的鐵礦石品位較高。1989年中國科技史協會金屬史專業委員會在舞鋼召開金屬史學術研討會,經與會的國家和省有關專家鑑定認為,這是中國最古老、工藝最先進的冶鐵遺址之一,屬漢代以前的冶鐵遺址,在中國鋼鐵技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2000年9月,上述6處遺址,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明代嘉靖年間,陝西總兵楊凸奉旨帶領2000名工匠,來舞陽鐵山開礦煉鐵。一晃許多日子過去了,仍然不見成效。正一籌莫展時,一個拾糞老漢告訴他:「要想鐵煉成,須有青石熔。」楊凸將軍按照老漢的說法,終於煉出了黛青色的純鐵。後來宦官來到鐵山,妄想趁機敲詐發財。耿直的楊凸將軍不買他們的帳,宦官們懷恨在心,遂向朝廷誣告楊凸將軍漁冶鐵之利,坑國害民,欺瞞朝廷。嘉靖皇帝勃然大怒,下令遣散民工,速拿楊凸治罪。
楊凸將軍概嘆皇上昏庸,奸臣當道,致使冶鐵半途而廢,令人遺恨千秋,他寧死不受奸佞凌辱,一頭撞死在鐵山上。
其夫人攜幼子千裡尋親,驚聞噩耗,痛哭三天三夜,農曆三月十八氣絕而死,人們將其夫婦合葬,在鐵山北坡建起一座墓,人稱「將軍墓」。在鐵山上建了一座廟,人稱「鐵山廟」。每年的農曆三月十八日,人們在廟裡焚香紀念,從之者眾,逐漸演變成每年一度的農曆三月十八日鐵山廟大會 。可惜的是將軍墓和鐵山廟在上世紀50年代被毀,但廟會卻一直至今不絕。
歷史在發展中延續,文化在傳承中豐富。經現代技術勘測,以鐵山為中心的舞鋼礦區,蘊藏可開採的鐵礦石達6.2億噸。
1970年,國家作出在這裡建立特厚鋼板廠的決定,1985年作出抓緊建設舞陽鐵礦的規劃。經過50多年的開發建設,舞鋼現在已具有年產鋼500萬噸、鋼板300萬噸的能力。成為國內首家寬厚板生產科研基地。生產的「舞鋼」牌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獨佔鰲頭。如今,年銷售額突破200億元。鐵山的鐵礦石開採精煉正抓緊有序進行,目前,年產精礦粉超百萬噸。
舞鋼市是一個依鐵而建,因鋼而興,靠鋼鐵發展起來的城市,也是我國第一座以鋼鐵企業命名的城市。舞鋼的冶鐵文化起源於先秦冶煉,興起於龍泉寶劍,傳承於鐵山廟會,名盛於「舞鋼」品牌。舞鋼的冶鐵歷史就是我國冶鐵發展史的縮影。
在舞鋼市建市20周年之際,為弘揚冶鐵文化,宣傳舞鋼品牌,發展鋼城文化事業,舞鋼市經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同意,在每年一度的農曆三月十八鐵山廟會期間,舉辦冶鐵文化節。2010年農曆三月十八舉辦了首屆冶鐵文化節,並舉行「中國冶鐵文化之都」的揭牌儀式和「中國·舞鋼冶鐵文化」高峰論壇。舞鋼與冶鐵的發展受到世人矚目。
歷史行進到2022年春天,傳承冶鐵文化的重任自覺落在我們這一代人肩上。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石在,火種是不會絕的。」我們堅信源遠流長的冶鐵文化,一定會在舞鋼大地上發揚光大。
作者簡介: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舞鋼報》副刊主任編輯,出版有散文集《流蜜的河》、《李炳鎮散文選》,小說集《愛的旋轉體》和《歲月有痕·李炳鎮作品自選集》等。
本期 審稿 王松凡 編輯 曹國民 張進鋒@豫鄉文旅
舞鋼市炎黃文化研究會《銕山》編輯室
主編:李炳鎮 任彥國
副主編:曹國民 王松凡 賀泮明
欄目主編:
梁東明:《今日舞鋼》
張培軍 郭會麗:《舞鋼文學》
郭勇剛:《歷史舞鋼》
賀泮明:《舞鋼人物》
楊 毅:《舞鋼視覺》
張進鋒:融媒體技術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