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來歷是什麼?俗語「上墳忌帶三果,應守三時」什麼意思?
2023-10-12 20:39:59 1
文/熊貓文史匯
清明節的習俗古已有之,最早來自於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是春秋時期人,跟隨後來的晉文公重耳「週遊」列國,晉文公雖然是晉國公子,但父親要追殺他,無奈他只能逃跑,跟隨了很多人才,其中就有介子推。
由於隊伍裡負責財務的小太監把錢財都卷跑了,跟隨周遊列國的隊伍就開始挨餓,有時候吃不上飯,有時候只能吃野菜。
這一天,重耳正飢腸轆轆,介子推端過一碗野菜肉湯,重耳接過來風捲殘雲地吃完了,吃完後才發覺,哪裡來的肉呢?
原來是介子推見重耳飢腸轆轆,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與挖來的野菜燉在一起。
重耳知道後感動非常,他說:「我以後如果做了晉國國君一定與你共享富貴」
這也是成語「割股啖君」的由來
十幾年過去了,重耳真的做了晉國國君,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他大肆封賞跟隨自己的功臣,卻唯獨忘記了介子推。
後來經過人提醒想起來了,要重賞介子推,而介子推是仁人君子,卻拒絕封賞,背著老母親躲進了深山。
重耳聽說介子推拒絕封賞,而重耳堅持要封賞介子推,他帶兵進山找人,卻始終找不到,不知是誰出的餿主意,竟然要放火燒山,逼出介子推,重耳還真答應了。
但介子推始終不出山,介子推和老母親就這樣燒死了。
重耳看著介子推與他母親燒焦的屍體,放聲大哭,命令王公大臣三天不準開火做飯,晉國百姓聽說介子推事跡後非常感動,也跟著不開火三天,然後每年這三天都吃冷飯,這也就是「寒食節」後來演變成現在的清明節。
隨著歷史的發展,清明節從紀念介子推,成為國人祭拜祖先的節日,但我很多規矩,比如這句古代傳下來的俗語」上墳忌帶三果,應守三時」到底時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意思就是字面意思了,給祖先上墳不能帶的三類水果。
第一種,寓意不好的水果,比如梨子,諧音「離」,引申為離婚,分離的意思,寓意不好,不要帶
第二種,空心的水果,比如葡萄、香瓜等等,不要帶。
第三種,成串的水果,比如葡萄、荔枝、龍眼等,成串的怕長輩成串的逝去,不要帶
上墳最好帶蘋果(平安),橘子(吉祥)
應守三時這個三時不是三點得意思,而是說上墳的時候不要在清明節前一天,也不能拖後四天,而應該是清明節這一天,第二天,第三天。所以,不管在天南海北,國內國外,都要在這三天趕回老家給祖先上墳。
俗語是老規矩,很多規矩已經不知道來歷,只是一代代傳下來,但這句「上墳忌帶三果,應守三時」其實有些迂腐了。
比如三類不要帶的水果完全沒必要,上墳的時間當然是清明節三天最好,但其他時間也可以,難道除了清明就不能給祖先上墳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