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葬禮出殯(益陽婚喪喜慶民俗)
2023-10-13 10:38:03
益陽葬禮出殯? 昔時,如遇老者病危,子女眷屬應守候在家臨終時尤應服侍在榻,直至病者氣絕,此謂「送終」,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益陽葬禮出殯?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益陽葬禮出殯
昔時,如遇老者病危,子女眷屬應守候在家。臨終時尤應服侍在榻,直至病者氣絕,此謂「送終」。
①停屍。病者氣絕後,舊時要焚化紙轎、紙馬、紙錢,俗稱燒「起身盤纏」。有的要邊燒邊念「觀音經」。舊時益陽一帶,死者氣絕時,大人小孩皆不許啼哭。氣絕後,舉家要跪地念一陣「阿彌陀佛」,方可舉哀焚楮。衣衾棺木,俗崇奢華,喪具也多講究。裝殮時,官宦富豪要著官服,常人無論男女,多著道服或常服。道服之帽,稱唐巾。衣稱道袍(圓領大袖)。鞋稱壽靴(鞋底用墨點七星)。衣著多少不定,有多至10餘件者。但忌雙數,恐蹈重喪。衣質以綢絹為上(貧則用布),不著毛羽,恐死後變為禽獸。棺內被褥稱壽被。衣上不用紐扣,以繩系之。據說用扣,會去子孫福祿。衣服忌用補痕者,說是避免子孫目疾。從床上將死者抬到地上,稱「下榻」。「下榻」後,應在死者腳頭點長明燈,也稱「引魂燈」、「引路燈」。據說陰曹地府內漆黑一團,死者亡靈要藉助於燈光才能看清道路。日夜有人看守,習稱「守靈」。守靈期少則一日,多則三、五、七日。然後擇吉日出殯。窮人辦喪事,則尚簡樸,不事鋪張。治喪守靈少則一天,多則兩天。
②喪禮。昔時舉行喪禮,貧富有別。有錢人家辦喪禮,空棺材抬進門時,要燃放爆竹。棺材進中堂後,要上覆紅氈,內放陳石灰和石膏粉,厚約數寸。屍入棺後,用皮紙裹若干石灰包(包數如死者之歲數)塞在屍棺空隙處,再蓋上壽被,有的還用皮紙為魚鱗狀搭蓋其上,稱「魚鱗甲」。蓋棺後,即以麻布生漆封棺材口。貧者殯殮,大都只用石灰塞屍,也有用石膏和皮紙做「魚鱗甲」的。安化、桃江等山區縣,民間起屍入棺時,往往習慣於請道士誦咒畫水書符,稱「上材」。也有請先生贊禮者,稱「起屍入殯禮」,或叫「蓋棺禮」。
舊時舉喪,一般均請道士超度,即設靈堂於中堂,兒孫皆著孝服,腰系草繩,腳穿草鞋,其他晚輩也頭頂白布孝巾。鄰居親友持祭幛、輓聯、紙燭、鞭炮前來弔唁。富豪女婿有用豬羊祭席前來祭奠者,即應民間「養女一口氣,一床被窩,一堂祭」之說。此外,眾乞丐聞訊,也多趕來吃「爛肉」,即所謂「人死飯甑開,不請自己來」。每當有人前來弔唁,孝子要一一磕頭回謝。
出殯,俗稱「出門」,也叫「發引」。凡出殯,必擇吉日,大多在寅卯時辰之間進行,由道士啟法事,取先入柩時所置棺下那碗淨水於手上,另一手握馬糧(茶葉、大米、草筒)念念有詞,霎時大聲叫道:「八大金剛齊出力……」,殤夫抬棺起步,道士用腳將擱棺材的長凳打倒,並在棺後撒馬糧念詞,送至大門外,將手持的淨水潑掉,立即用力將碗砸碎,俗稱「打煞」。與此同時,燃紙錢、香燭,並殺雄雞拋地(打點菩薩的傭人),如雞頭向外,碗打得越碎越好,預兆吉利。殤夫抬靈柩至一二百米曠野之處停柩。殤夫和送葬人員入席共進早餐,待天光後再送柩入墓。
舊時頗講究送殯。送殯禮節因貧富不同而有較大差異。貧者出殯,或只用長行執事,儀仗不多,或僅由孝子捧靈位持引頭幡走在靈柩前。富豪人家則大多藉機誇耀,前用大鑼開道,御牌執事,或半副鸞甲,或全副鸞甲,以及主轎、香亭、靈亭、影亭之類,靈柩由8人、12人或16人抬。如有僧人、道士送葬,則步行於靈亭主轎之前。其餘送葬者皆步行其中。抬柩器具也有多種,有雙龍頭槓、大龍頭槓、大如意槓、小如意槓、赤膊槓等。除赤膊槓無裝飾外,其餘皆於槓頭雕刻槓頭或如意象形,塗以金漆,十分精緻。凡出殯隊伍路經親鄰屋前時,親友須設路祭,或放鞭炮、燒煙包(稻草)迎送。
昔時,益陽各地皆有扎靈屋的習俗。舉辦喪事期間,多請花匠扎靈屋,富者所扎多為高大的三進四合院。貧者僅扎較小的紙瓦屋。無論貧富,靈屋內均扎有簡單的炊具、床櫃等什物。道場結束前,須將親友送的楮錢、冥錢、靈屋,及亡者生前的衣物等,一併送到荒野草地,由道士祭祀焚燒。
③土葬。舊時,人死入葬前,部分人崇尚擇地,「風水」之說頗為流行。也有人於生前先行擇地,預先挖成墳坯者,稱「打馬跡」。埋葬死者的墓穴,先由地生畫定山向,稱「開井」。當靈柩送至墓地,即備置香燭、楮錢、鞭炮及三牲酒禮設祭。大戶人家舉葬,往往請地生奠祭之後,在棺蓋中線上架八卦指南針盤,校正葬向,以便「入穴」、「落棺」。但民間忌諱「落棺(官)」,故稱「下寺」。下葬後,再用石灰拌黃土築於棺材周圍,稱「築牆」。然後加三合土,築成凸形瓦狀,最後堆黃土,夯實即成。貧者死後築墳,往往只花一兩個時辰。而富者築墳,卻有延至好幾日者。來年清明再立墓碑。但一般窮戶,則少有立碑者。
來源:益陽在線
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