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塞下懷古)
2023-09-27 05:57:06
位於陝西延安的摘星樓。 資料圖片
漁家傲·秋思
範仲淹(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900多年前,邊塞延州的秋景流淌進範仲淹的筆端,千古流傳。夏秋之交,記者從關中驅車駛入陝北。初入延安城,記者便被滿目蔥蘢的林海震撼。
抵達清涼山時,已是晌午時分。「此行第一站,是半山腰的範公祠。我們當地百姓一直銘記著這位英雄。」延安本土文化學者樊高林說。
於這座古城而言,鬧市建祠,足見範公的分量。
宋夏三川口之戰爆發後,宋軍北線皆失,延州成為孤城。不久,範仲淹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52歲的他自請知延州。
「範仲淹赴任後勵精圖治,廣築寨堡;招募鄉勇,安撫邊民。」拾階而上,樊高林滔滔不絕,「布陣戰法一經改進,便收復了諸多失地,軍威大振。」
沉浸在歷史的鼓角爭鳴裡,不覺間已至範公祠前。祠堂雕梁畫棟,正面為木質結構,朱漆在蒼木掩映下,鮮麗奪目。堂前對聯書寫著範公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推門而入,祠堂內供奉的三尊雕像映入眼帘。中間身披紅色戰袍的是範仲淹,其愛將狄青、種世衡分立兩側。旁邊牆壁上,飾有範仲淹手書《清涼漫興》四首以及《重修碑記》等石刻文章。
範公祠倚臥巍峨清涼山,熙攘鬧市有清幽。站在古松前南望,延河水穿城而過,寶塔山遙相呼應。
穿過寶塔山西麓,一片高六七米、長260米的摩崖石刻頗為惹眼。宋代至民國年間文人墨客的手跡,在石崖上一字排開,其中範仲淹手書「嘉嶺山」三字,筆力遒勁。
樊高林介紹,三字因風雨剝蝕,曾在明萬曆年間再次鐫刻加深。此外,「出將入相」「高山仰止」「先憂後樂」「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等石刻,均系後人紀念範仲淹所題。
伴隨沿途蒼松翠柏,登至寶塔山峰頂,東、南、北三川盡收眼底。1987年,一幢高15米的「摘星樓」在原址重建。
黃昏時站在摘星樓上,輕輕撥開歷史的煙塵。極目遠眺,漫山林木浸染在金色夕陽裡,微風溫暖和煦。不遠處,鶴髮老者習武健身,垂髫小兒遊鬧嬉戲。那個曾吟唱「羌管悠悠霜滿地」的偉大詩人,也和這錦繡盛世裡的人們一樣,深愛著腳下的土地。
版式設計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06日 07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