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明清老街在哪裡(寧波曾經的紡絲巷你知道嗎)
2023-09-27 08:26:42 3
雖然離開了寧波府城隍廟,但我們還是要在寧波地鐵2號線的城隍廟站附近繼續逛逛,因為這裡還有好多有趣的故事等著我們一起來發現。今天我們要聊的是一段已經「消失」的「小路」——紡絲巷。
為什麼這消失和小路兩個字都要打上引號呢?那是因為他的消失並不是被取消或是被填被堵,而是成為了另一條路的一部分,說他小,只是之前很小,現在看看,已然是一副主幹道的模樣了。沒錯,他就是位於大沙泥街最西頭,開明街和解放南路之間的這一段。
記得在之前羅城內的系列中,我們聊到由寧波街巷構成的,與聳立的天封塔相對應的「地塔」時候,就提到過這條巷子,也正是因為他剛好處於三角地的北面,這才讓如今的我們能夠很容易的分析出他的位置。
如今我們常說寧波是全國最重要的服裝產業基地,中國男裝之都,但今天我們聊的這紡絲巷,可以說是直接將寧波「服裝之都」這稱號提前了1000多年,早在唐代這裡就已經成型,是官營織錦坊的所在地,按照那時盛唐的地位,說這裡是世界時尚之都,時尚的發源地,應該不過分吧。
據光緒《鄞縣誌》中的描述,「鄞自唐至宋皆貢綾。(紡絲)巷蓋為貢綾時,杼柚郡聚之。」這裡的「杼柚」,指的是織布機上的兩個部件,即用來持緯(橫線)的梭子和用來承經(直線)的筘,所以常常被用來代指「織機」。所謂的「杼柚郡聚之」,非常直觀的說明在那時,整個紡絲巷是多麼的繁忙。這裡的官營錦坊生產的吳綾和交梭綾,是專供皇室貴族製作服裝用的面料,也供歲時的賞賜之用,堪稱那個年代的時尚名品。
聊到這兒,其實這條小路的故事也就差不多了,但思來想去還是要漲點奇怪的小知識。借著這紡絲巷,我們最後來聊聊絲綢之路的故事。如今這「絲綢之路」以及「海上絲綢之路」應該算是大家耳熟能詳,且非常火的詞彙了吧,但你知道絲綢之路為啥叫「絲綢之路」嗎?難道是比喻?說這條路很絲滑?如果單純是用路上來往的中國貨物命名,為啥不叫「茶葉之路」,「陶瓷之路」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大家也別想這麼複雜,「絲綢之路」一名最早是由19世紀末的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提出的,當然首先肯定是因為在這條路上,傳播最早、最多,以及最重要的商品就是中國的絲綢,但也因其給世界歷史和文明帶來的深遠影響,得到了此後中外史學家的一致贊成,這才一直沿用至今。
同樣,「海上絲綢之路」一名也差不多是這麼來的,他的雛形,是在唐代東南沿海逐漸成型的一條叫作「廣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因為在隋唐年間,這條航路上運送的主要大宗貨物仍是絲綢,所以借鑑了陸地版絲綢之路的叫法,由法國漢學家沙畹提出了「海上絲綢之路」這一名字。但由於之後海運的迅猛發展,到了宋元時期,漸成為主要出口貨物的瓷器也走這條路,所以「海絲」也又稱作「海上陶瓷之路」,甚至是「海上香料之路」。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裡吧,明天我們再去聊一條小路,他如今雖然還在,但也只能算是頑強的活著了,他的名字我們很早也提到過,你知道是哪裡嗎?關注我,咱不見不散。
DEEPIN寧波,跟我一起逛寧波,感受寧波底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