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中的杜鵑鳥意象(鵜鴂鷓鴣杜鵑在文學作品中的叫聲)
2023-10-12 14:04:02 2
詩歌中的杜鵑鳥意象? 肖旭鵜鴂、鷓鴣、杜鵑都是在暮春時節啼叫的鳥,叫聲都很悲切阮籍的《詠懷》詩說:「鵜鴂發哀音」而鷓鴣的啼聲好像在說:「行不得也哥哥」在古人詩詞當中,這也是常常引動客愁的鳥,如唐代李涉的《鷓鴣詞》詩說,「唯有鷓鴣啼,獨傷行客心」杜鵑,又名子規,叫聲好像在說,「不如歸去」杜甫的《杜鵑行》詩說:「其聲哀痛口流血」這裡,三種鳥的啼聲可以看作是送別之情的引發與親人離別,心情已經十分悲苦,而這離別又是在暮春時節,悲苦又加深了一層同時耳中又聽到這三種鳥的悽苦的啼叫,此伏彼起,更令人愁苦不堪了,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詩歌中的杜鵑鳥意象?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詩歌中的杜鵑鳥意象
肖旭
鵜鴂、鷓鴣、杜鵑都是在暮春時節啼叫的鳥,叫聲都很悲切。阮籍的《詠懷》詩說:「鵜鴂發哀音」。而鷓鴣的啼聲好像在說:「行不得也哥哥。」在古人詩詞當中,這也是常常引動客愁的鳥,如唐代李涉的《鷓鴣詞》詩說,「唯有鷓鴣啼,獨傷行客心。」杜鵑,又名子規,叫聲好像在說,「不如歸去。」杜甫的《杜鵑行》詩說:「其聲哀痛口流血。」這裡,三種鳥的啼聲可以看作是送別之情的引發。與親人離別,心情已經十分悲苦,而這離別又是在暮春時節,悲苦又加深了一層。同時耳中又聽到這三種鳥的悽苦的啼叫,此伏彼起,更令人愁苦不堪了。
在古代詩詞中,這三種鳥的叫聲還包含有特殊的意義。
先說鵜鴂,屈原的《離騷》說:「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鵜鴂一叫,說明春天已經歸去,百花的芬芳也就停止了。因此這種鳥在詩詞中就常被用來表現歲月蹉跎、年華虛度、眾芳衰歇、青春遲暮的悲哀。
再說鷓鴣,這種鳥生在南方,所以在古代詩人看來,它的叫聲更讓南來的北方人傷心。白居易的《山鷓鴣》詩說它「唯能愁北人,南人慣聞如不聞」。張詠的《聞鷓鴣》詩說:「畫中曾見曲中聞,不是傷情即斷魂。北客南來心未穩,數聲相應在前村。」如辛棄疾是南來的北方人,所以鷓鴣的啼聲更能引動他思念北方故土的心情,他的《菩薩蠻》詞說:「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就是這個意思。
再說杜鵑,古人傳說,古代蜀王望帝失國,死後魂魄化為杜鵑,晝夜悲啼,以致口頭流血。所以古人詩詞中,杜鵑鳥就常與家國鄉土之恨聯繫在一起,如杜甫的《杜鵑》詩說:「杜鵑暮春至,哀哀叫其間。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
從這些含意看,用這三種鳥聲來興起送別之情,就包含了更深一層的苦心。自從中原淪喪以來,南宋統治者苟且偷安,無心北伐,大好河山拱手讓給敵人,愛國志士只能在投降派的壓制之下虛度歲月,而國破家亡的悲慘現實,又令作者深為痛心。在這樣的情景之中送別親人,聽到鵜鴂、鷓鴣、杜鵑的啼聲,自然就引起這種種悲愁。正如杜甫的《春望》詩所說,「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鳥之所以令人驚心,是因為人在「恨別」,更是因為這「恨別」是在國破家亡之時。
文/肖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