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華民族復興進入什麼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023-10-18 02:35:50 1
中國西藏網訊 3月7日,全國「兩會」各界別舉行小組會議,討論憲法修正案草案。在民族組的會場內,有位學者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寫入憲法的發言引起全場共鳴。
鄭大發在全國政協小組會上發言
這位學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主任、全國政協委員鄭大發。為何在憲法第五次修正的時候,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概念寫入憲法呢?聽他如何解讀。
鄭大發解釋,「中華民族」這個詞最早源於梁啓超在1902年《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之大勢》。1903年,梁啓超將「民族」這一概念引入中國。起初,「中華民族」的概念較為模糊,但辛亥革命以後,「中華民族」一詞的含義已經不再是專指漢族,而是指當時中國國境內包括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民族。
現在,我國對於民族方面的認識,基本來自於著名民族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這一理論更專注於各民族之間的「多元化」,而沒有強調「一體性」。1939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書中,開篇就以「中華民族」為題。鄭大發認為,毛澤東當時所定義的「中華民族」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概念。2014年,中共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係,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係;各民族的關係,是一個大家庭裡不同成員的關係。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各民族已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鄭大發說。
「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寫入憲法,實際上是為了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國夢。」鄭大發解釋道。
無論是北部邊疆、西南邊陲,還是天山腳下,在各個民族地區都留下了希望各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殷切期盼。3月5日,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談到,加強民族團結,基礎在於搞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深入踐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守衛祖國邊疆、共同創造美好生活。(中國西藏網 文、圖/宋家麗)
轉載該作品,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