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清明有上墳的嗎有什麼風俗習慣(清明上墳老話為什麼說)
2023-10-18 03:10:53 1
中國人的墳墓概念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寒食清明,正是上墳時。又逢3天休假,大家正好出去走走。
墳是民間俗稱,通稱「墓」,民間的上墳就是就是掃墓的意思。墓是什麼?就是人類死後處理自己遺體、遺物的空間,是一種喪葬風俗之產物,故考古學上多稱「墓葬」。
(民墳)
差不多的概念還有「塋」、「丘(邱)」、「冢」、「壠(壟)」、「土」、「培」、「堬」、「垜(垛)」、「山」、「陵」、「寢」等十多種叫法。在現代人眼裡,這些都是「埋死人」的地方,但在古代還是有相當大差別的。
凡掘坑穴葬,覆土填平,不植樹者方叫「墓」。掘坑墓又叫「土坑墓」,這是中國喪習俗中最常見、最流行的一種埋葬方式,至今土葬地區仍流行。
土坑墓一般在選定墓址後,由地面向下垂直挖成豎穴,將放有遺體的葬具置於坑內之中後,重新回填土,並夯實。
(先秦楚墓,巨大墓坑)
早期墓坑的形制有長方形、方形、圓形、亞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多種,早期貴族大墓都是這樣。
普通人的墓坑就小多了,一般有長方形豎井式墓坑、土洞式墓坑、崖洞墓坑等。史前時期墓坑多為距地表較淺的長方形豎坑,坑僅容身。現在民間土葬的穴仍不大,僅容一棺,棺蓋距地面也就1米深。
後來的磚石墓、木槨墓都是挖地成穴,只不過在坑中再做仿地面建築的墓室。
早期的墓是沒有封土堆的,即所謂「不樹不封」,就是地面不留下任何標誌。墓者沒也,人死了什麼也沒有了。
(漢墓考古)
在蒙古等遊牧民族中,因為居無定所,一般都是就地下葬,埋葬後地面不留標記,元朝的皇帝死後都是這樣,元朝皇帝的墓地至今找不到,民間又稱這種喪葬風俗為「秘葬」。
但是到後來,人們出於對逝者祭祀的需要,在下葬的地面留下標記,堆出封土,於是出現了「墳」,這就是老話說——「留個墳頭好哭」。
先秦以前,墳與墓的區別就是地面有無封土,積土成堆的墓才叫「墳」。而墳的本義就是土堆子,《禮記·檀弓上》稱,「古也,墓而不墳」,就是這個意思。
(唐朝磚墓)
「冢」則是封土堆高大的墳。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稱,「冢者,高墳也。」上面的冖 表示地下覆蓋,將死者覆蓋於墓中,故從冖。
到了先秦時,有關墓葬營建已有了相應的一套制度。《周禮·春宮》稱,「以爵等為丘封之度,與其樹數。」大概意思是,死者下葬後,墓上封土的高低和植樹的多少,與其生前的地位相一致,否則是越禮。
這裡的「丘」就是冢,王公級別的冢才叫「丘」,如蘇州著名景區虎丘,就是吳王闔閭之冢。
(虎丘)
後來,貴族墓的封土越堆越越大,成了一座土山,「山」也成了墓的代稱,到秦朝時,成了皇帝墓的專稱。為什麼要將封做得大大的?一是威望的需要,形成唯我獨尊、萬民景仰的氣勢;再是反盜墓的需要, 一看那麼大墓就知道是帝王陵,誰最挖?再說,就是盜挖那也不一般盜墓者可以做到的。
而後來有權勢的人直接將墓穴挖在山裡,有了「陵」的概念——山陵成了最高等級的帝王墓,這更氣派了。
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渭水》(卷十九)有這樣的文字:「秦名天子冢曰『山』,漢曰『陵』,故通曰『山陵』矣。」
(乾陵)
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唐高宗李治的乾陵,古人均稱山陵,不過他們的陵墓也確實是挖山築墓的。
但先秦時的「陵」,也可以是王公們的墳冢。
《史記·趙世家》稱,「肅侯元年,奪晉君端氏,徙處屯留……十五年,起壽陵。」清朝學者顧炎武據此考證,肅侯的墓是高墳大冢,其也稱「陵」,可見「陵」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而且是諸侯可以使用的。
(長陵)
但「陵」成帝王墓的專用稱呼,據說形成於西漢時。漢高祖劉邦墓號「長陵」,此後「陵」就不能亂用了。只到今天,一般人的墓仍不可稱為陵,只有做過王的才可以。
蔣介石於1975年4月5日清明節這天,在臺北士林官邸逝世。其靈柩暫厝在桃園縣大溪鎮的慈湖陵寢,以待時機,歸葬大陸故鄉。現在臺灣人多稱慈湖陵寢為「蔣陵」,因為蔣生前是一代王者。
(慈湖蔣陵)
(蔣介石棺槨仍未下葬,後代蔣萬安清明節前來蔣 陵祭祖)
「陵寢」,也是帝王墓的特定稱呼。
「寢」原本指陽宅的起臥間,即「寢室」,成語壽終正寢中的「寢」,即取此原義。帝王所居之處則叫「寢宮」。而帝王死後去陰間仍想當皇帝,自然其魂靈依附的屍體所藏之處的陰宅,也要造得如生前的宮殿一樣,於是有了「陵寢」概念。
(清東陵內的乾隆裕陵地宮,中間棺槨)
而古代帝王居住的陽宅都稱為「宮」,帝王陵的地下陰宅也被稱為「宮」,如今多稱「地宮」。
地宮在唐朝時稱為「玄宮」,宋朝叫「皇堂」,明朝還說「玄堂」。
地宮是清朝人叫出來的,為什麼歷朝對帝王陰宅叫法不同,都是出於避諱的需要。清朝乾隆皇帝,名叫愛新覺羅·玄燁,這「玄」字在有清一代就要避諱的,於是玄宮、玄堂就都改稱地宮了。
(明十三陵中永陵)
(明十三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