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的來歷簡介(國慶節的由來)
2023-10-18 01:50:26 3
的名字
,那就是中國
。
你有一個神聖
你是人類智慧的起源
|
|
點燃文明的星火
。
你是威風凜凜的雄獅
舞動神州的雄風
,
你是沖天騰飛的巨龍
叱吒時代的風雲
,
你是昂首高亢的雄雞
喚醒拂曉的沉默
,
十月一日
國慶節
中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中國國慶節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的紀念日10月1日。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成為了中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
節日意義
大體說來,節日意義有以下3個方面:
國家象徵:國慶紀念日是近代民族國家的一種特徵,是伴隨著近代民族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並且變得尤為重要。它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標誌,反映這個國家的國體和政體。
功能體現:國慶這種特殊紀念方式一旦成為新的、全民性的節日形式,便承載了反映這個國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時國慶日上的大規模慶典活動,也是政府動員與號召力的具體體現。
基本特徵:顯示力量、增強國民信心,體現凝聚力,發揮號召力,即為國慶慶典的三個基本特徵。
演變歷史
中國國慶節歷史演變主要經歷過以下幾個時期: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全國政協的建議,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定每年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新中國
成立初期
新中國成立初期:每年的國慶都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同時舉行閱兵。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改革國慶制度。此後,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國慶均在天安門前舉行盛大的集會和群眾遊行活動,但未舉行閱兵。
1971年至1983年
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遊園聯歡活動等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進行群眾遊行。1984年,國慶35周年,舉行了盛大的國慶閱兵和群眾慶祝遊行。在此後的十幾年間,均採用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再舉行國慶閱兵式和群眾慶祝遊行。1999年10月1日,國慶50周年,舉行了盛大國慶閱兵和群眾慶祝遊行。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世紀舉行的最後一次盛大國慶慶典。
新中國成立以來
在國慶慶典上共進行過14次閱兵。分別是1949年至1959年間的11次和1984年國慶35周年、1999年國慶50周年、2009年國慶60周年的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