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圓什麼節日吃(正月十五吃元宵但元宵為啥又叫湯圓)
2023-10-03 23:57:21 5
元宵佳節將至,它也是春節之後第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古人又稱元宵節為「上元節」,並且會舉行盛大的燈會來慶祝元宵節。
現如今已很少有地區保留舉行燈會的傳統,但家家戶戶依舊會在元宵節吃上一碗熱騰騰的元宵,由此可見,吃元宵是元宵節最為重要的習俗。
想必大家也會困惑,為什麼很多人又把元宵稱為「湯圓」呢?「元宵」和「湯圓」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專家:和一位歷史名人有關。

一、元宵的來歷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元宵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楚昭王所命名。當時楚昭王橫渡長江,在江面上發現了一種外白內紅的食物。楚昭王品嘗之後,發現該食物味道十分鮮美。
於是,楚昭王向孔子諮詢這是何物,孔子回答道:此乃萍實也,得之主復興之兆。楚昭王為了銘記「復興」大業,便命人按照「萍實」的模樣,仿造其口味製作食物,並將其稱為「元宵」。
楚昭王吃「萍實」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也就將這一天稱為「元宵節」。

二、元宵的發展歷程
元宵節吃元宵固然重要,但人們也並非只吃元宵,還會吃一些其他的食物。在南北朝時期,有一種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者豆粥,這種食物多用於祭祀,少有人進食。
雖說算不上是元宵節必須吃的食物,也算得上當時必不可少的禮儀。再到唐朝時期,出現了一種名叫「油」的食物,鄭望之在《膳夫錄》中曾寫道:汴中節食,上元油。
同時在宋朝時期的古籍中也有相關記載,比如《歲時雜記》中的「上元節食焦最盛且久」。由此可見,唐宋時期人們都會在元宵節食用「油」這種食物。「油」到底是什麼食物呢?在古籍中也有相關記載。

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炸元宵」,這種食物起源於唐宋時期,經過一千餘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極具地方特色。
不同地區的製作方法都不盡相同,比如廣東省,就有番禺的「通心煎堆」,東蕪的「碌堆」,以及九江的「煎堆」等等。雖說經過上千年的發展,但是依舊留存有唐宋時期的風格。
宋朝後期,民間更是出現了「浮圓子」的食物,它的體積很小,漂浮於水面之上。後世人將其稱為「元宵」,一些生意人還把它稱為「元寶」,取招財進寶之意。
「浮圓子」其實就是小型的糯米糰子,現在也有很多人十分鐘愛這種食物。

到了明朝時期,人們就將這種糯米糰子統一稱為「元宵」。就是用糯米麵為皮,以芝麻、核桃仁、紅糖、白糖等為餡料製作而成。
康熙年間,御膳房有一種名為「八寶元宵」的食物,這種元宵更是深得朝臣們的喜愛。孔尚任曾以「紫雲茶社斟甘露,八寶元宵效內做」來形容這八寶元宵。
當時北京城內也有很多製作元宵的高手,馬思遠就是其中之一。可見元宵的由來以及後期的發展都有跡可循。
三、「元宵」為何改叫「湯圓」
「元宵」和「湯圓」的實質其實相差並不大,只不過製作方法略微有點差異。如今北方地區更偏向於「元宵」這個稱呼,而南方地區則更喜歡稱之為「湯圓」。

其實「元宵」改叫「湯圓」, 和民國時期的一位歷史人物有關,這個人想必大家都比較了解,他就是袁世凱。
民國時期,袁世凱曾任大總統,甚至妄圖復闢帝制。國人自古以來做任何事情都想圖個吉利,古時候很多皇帝的名諱就是普通百姓應該避諱的字眼。
而「元宵」諧音為「袁消」,這對於袁世凱而言,並不是一件值得歡喜的事情。於是袁世凱便下令,將「元宵」改為「湯圓」。
袁世凱獨裁專橫,不得民心,人們甚至還編寫民謠諷刺袁世凱,比如這句「大總統,洪憲年,正月十五賣湯圓」。

結語
元宵節是我國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經過上千年時光的沉澱,從最初的雛形到後世的盛大再到現在儀式感的淡化,這似乎是一個必經的輪迴。
好在元宵這種食物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不同的吃法也為大多數人所喜愛。無論是元宵還是湯圓,其實都表達出人們對於傳統習俗的尊重和喜愛。
也希望我們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習俗,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不能讓心懷不軌的外國人有可乘之機。因為這些習俗和文化都是建立在上千年的文化底蘊之上,自然值得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