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吃生荸薺(吃荸薺餾剩飯)
2023-10-04 04:27:52 1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所謂「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同樣是過年,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習俗講究,就拿湖北襄陽來說,過年有不少講究,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不能做,大家千萬別出錯。#過年# #傳統# #襄陽#
臘月三十除夕夜,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貼春聯,這一點和全國各地大致相同。但襄陽還多了幾條不同的講究,首先是要把水缸裝滿,這叫「圓缸水」,以保證過年期間的用水。
其次,屋簷下要掛大紅燈籠,各房屋裡的燈要徹夜長亮,醒目的地方還要貼上紅紙條,寫上「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等吉祥話。家門口最高的樹上還要綁上一根最長的竹竿,掛上一盞大燈籠。這叫點天燈。以此驅除不祥,保佑家宅平安,子孫興旺。
和其他地方不同,襄陽的餃子有一個雅稱,名叫「元寶」(以梯形面葉包製,形同銀元寶,故此得名)。
不管你愛吃不愛吃,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自己擀麵做皮,以牛羊豬肉為基礎,添加各種「翹頭」(素菜輔料)剁碎混合做餡,全家人一起上陣包「元寶」,男女老少都要吃上一碗,這才算過年。
吃完餃子,一家人圍在一起烤火(俗諺三十烤火,來年發財),即便買不起火炭的貧寒人家,也會燒一塊花櫟木的根莖,俗稱「樹疙瘩」(樹蔸),這種木質稠密硬朗,燒起來煙少,持久,火勁十足。老百姓把這種火起名為「疙瘩火」,意思是「三十晚上烤疙瘩,年年餵個大豬殺」。
全家烤火聊天,通夜不眠,在襄陽叫做「熬年」。等過了半夜子時,晚輩要給長輩磕頭,長輩要賜給晚輩壓歲錢。
和如今直接給貨幣不同,襄陽人以前給孩子們發壓歲錢特別有講究,以彩繩穿銅錢編織成龍形,置於孩童床腳,或者專鑄的一種錢幣形狀的避邪飾品。飾品正面鑄有「長命百歲」、「千秋萬代」等字樣;背面鑄有「龍」「鳳」「雙魚」等吉祥圖案。
之所以這樣,傳說古時,襄陽地區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妖怪名叫「崇」,每年除夕夜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三下,孩子便嚇得大哭起來,然後就發高燒,講囈語,即便醒來也會變成痴呆。所以為防止「祟」來害孩子,每年除夕夜便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守祟」,防止祟來害人。後來,取其諧音,「壓祟」慢慢變成了「壓歲」。
在襄陽,大年初一不能做針線、動剪刀,不能把水潑在地上,說是潑水即潑財,這是大忌,千萬不能幹。
拜年從正月初一至初四,初一人們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新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祭拜祖先。晚輩要向長輩拜年,長輩會給未成年的晚輩「壓歲錢」以保平安。初一吃餃子,叫做「得元寶」,象徵在新的一年財運亨通。
接著,家門親戚、左右鄰舍互相拜年,並視親疏遠近而分別以煙茶糕點或酒飯款待。路途中若遇熟人,都要相互拜年「恭喜」。
到了初二,女婿須攜帶禮品給嶽父母拜年。嶽父母家必以酒飯款待。俗語「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
女人們回娘家拜年需帶「年禮」。若家中有未成年的侄男侄女,當姑母的還必須再給「壓歲錢」,體現「禮輕情義重」。若定親後還未迎娶,這一天未過門的女婿也必須攜禮物到嶽父家去拜年。其次拜姑父母、舅父母。
初三、初四,一般親朋互相拜賀,至親好友開始接春客。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就要買些禮物帶去,借拜年之際,表示謝意,俗稱「還人情」。在襄陽,「破五似過年」。初五是僅次於除夕的日子,全家要吃「元寶」、大擺筵席,燃放鞭炮,與除夕同樣隆重。過了初五,就意味著年過完了,農人可從事農事,七十二行可以開張理事,俗稱「破五」。
在以前,襄陽人在「破五」以前不得做新鮮飯(「元寶」例外),即使宴飲,其主食也只能是將年前做好的饃饃、包子、炸饃加熱進食,主菜以各種涼菜為主,講究八個涼盤、八個熱碗。
襄陽人吃飯注重「討口彩」,拜年的時候,有些話能說,有些話不能說。比如家家戶戶都會擺出荸薺招待客人,因為荸薺在襄陽土語讀音與「不忌」相同,就是怕說錯話,犯了忌諱,影響了來年運勢,而吃「荸薺」可以趨吉避兇,衝散災星。如果兒童有言語和行為犯忌也不會應驗。
小孩子好動,如果過年吃飯不小心打碎了碗、盤之類的東西,大人絕對不能打孩子,這也是犯忌諱的。只能說「打發,打發」、「歲歲(碎碎)平安」等婉言化解,宴席即將結束的時候,不說說「飯吃完了」不吉利,要說成「飯吃齊了」。
另外,襄陽過年席間有魚,一般不吃。若放置魚盤時魚頭指向下席方位,表明主人準備的魚多(有餘),此魚可吃。若魚頭指向上席方位,則表明此魚絕對不能吃,留下全魚,象徵有餘。
說了這麼多,大家應該明白襄陽人是怎麼過年的吧?對比各自家鄉習俗,大家暢所欲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