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寧是什麼地方的方言(膠東文化膠東方言解詞)
2023-10-04 04:27:30 3
例句:他有兩個歸寧(閨女),兩個兒子。
現今青年男女結婚,如果雙方家庭不在一地,一般是先在男方家舉行婚禮,然後再去女方家,後者被稱為「歸寧」,如果擺筵席,便稱作「歸寧婚宴」。
歸寧一詞,出自《詩經》:「害(hé)澣(huǎn)害否,歸寧父母。」(《周南·葛覃》)是寫在貴族家中做活的婦女,正選擇洗些衣服,準備回家看望父母。寧,乃問安之意,歸寧,即回家向父母請安。晉陸機《思歸賦》中有:「冀王事之睱豫,庶歸寧之有時。」詞意相同。原先歸寧是不分男女的,後來單指嫁出之女回娘家,這一演變有深厚的社會根源。
在很早的古代,男、女之間雖有勞動分工的不同,但無明顯的社會地位差別,甚至在原始公社初期還有以女子為中心的女權制社會。古代齊國的國君姓姜,魯國的國君姓姬,皆以「女」為偏旁部首,據說是女系氏族公社之遺痕。至封建時代,男子佔據了社會的支配地位,女子則處於從屬地位。其後愈演愈烈,終而有「三從四德」、「從一而終」等精神枷鎖,成為由女子單方面遵從的道德操守,試想,歷朝歷代留下來的貞節牌坊,伴有多少枉死的冤魂!婚後對於男方而言,要子承父業,光宗耀祖;而對於女方而言,則是「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充當替夫婿家族生兒育女、接續香火的工具。男子盡可恪守「父母在,不遠遊」之古訓,自立門庭;而女子因為已經是「人家的人」了,只能尋睱回家看望父母,即歸寧。男子既然無須歸寧,「歸寧」一詞也便成了女子的「專利」,「歸寧」也就漸漸地專指女子歸省了。
有趣的是,「歸寧」一詞的外延在膠東被擴大了,那些倚閭而望女歸的痴心父母乾脆變動詞為名詞,直接稱閨女為「閨ning」(歸寧),尤其以福山、牟平等地為甚。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煙臺市中心(芝罘)出生的人,能清楚地分辨出「閨女」(芝罘地方話稱「閨娘」)和「閨ning」兩種發音,從而判斷言者是城裡人還是城郊人。有些城裡人有時候還嘲笑城郊人說話有些「土」,但殊不知,過去被福山人稱為「海上」的芝罘城市中心,正是從福山、牟平這個母體中孕育、脫胎出來的,煙臺(芝罘)之對於福山,好比威海(環翠)之對於文登、石島之對於榮成、龍口之對於黃城。大而化之,上海之對於江蘇、天津之對於河北,亦如是。如果站了點洋氣的「海上」人反嘲母「土」,倒真有數典忘祖之嫌了。
「閨娘」一詞似乎把「閨ning」這鄉土之語歸正了,成了有本之學。但「閨ning」卻有更深的根本,它正是「歸寧」的諧音。「歸寧」動詞變而為「閨ning」名詞,是膠東人的創造。類似的例子也還有。黃、渤海分界線的長島有一鳥館,館內有一鳥標本,學名草鷺,為因此鳥能呆立河水中半日不動,俗名曰「窮等」。我曾對旅友說,此鳥瘦骨嶙峋,又傲然挺立,頗像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那些雖「食無魚」「出無車」卻窮且益堅、乾等政策的知識分子。當時正值夏日,我身著背心,便昂首挺胸,作傲然挺立狀,與「窮等」並列,攝下一影,珍藏至今。我的意思是,「窮等」即草鷺,「窮等」原是一動詞,後來變為名詞,與「歸寧」的轉化是同樣的。
時代已進入了二十一世紀,自古以來形成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經濟基礎已大部分瓦解了。現時代,科技越發達,體能就越不是男子對女的先天優勢,性別歧視多半還是表現在文化觀念上,如男女談戀愛,男對女說「要不要」,女對男則說「跟不跟」,在語言上還保有男女不平等的精神殘餘。
能就越不是男子對女的先天優勢,性別歧視多半還是表現在文化觀念上,如男女談戀愛,男對女說「要不要」,女對男則說「跟不跟」,在語言上還保有男女不平等的精神殘餘。
本文由西園書畫院作者張景芬先生原創,在今日頭條獨家首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