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學會改變一切經典句(人要變得強大離不開)
2023-09-24 01:32:51 2
現在生活條件好,物質富裕是非常值得讚美的一件事。
但是,一切都會有個兩面性,「富養」慣了的人也往往會缺少強烈的上進心和積極進取的意志力。
當然,這樣的人可能會更從容隨和一些,在生活享受和質量上說不定還會更值得,這也是個人各有志的事情。
不過呢,從磨礪心性上說,還是逆境困頓更能鍛鍊人。
這不是在告訴你要自找苦吃,或鼓勵你安於困頓逆境的現狀,我的意思是,無論逆境還是困頓,都像是一種方式,我們要的是結果。
什麼結果呢?
「曾(增)益其所不能」的結果。注意,天賦異稟、自動自發的人和中年以後的人可能除外。
燒不死的鳥是鳳凰。
古人說,「櫛風沐雨,薪火相傳;篳路藍縷,玉汝於成。」,從古至今,人就是在一次次困難險苦之中傳承下來的。
看中外古今的仁人志士們,哪個不是遭遇過困頓打擊的磨礪才成長起來的呢?
《孟子·告子下》裡說,「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心志不苦,筋骨不勞,體膚不餓,身不空乏過,行拂不亂其所為,就不能夠獲得生命的突破。
也就是說,你窮過,卑微過,吃過苦頭,既沒有錢,也沒有東西,做事還顛三倒四、找不到調,總之就是一個一無是處、一事無成的廢物失敗者。
然後呢,在做失敗者的時候,你必然會感受到很多的嘲諷、冷眼、痛苦和惡意,你就像是個垃圾桶,你想要的都得不到,你討厭的都奔你而來,而你還無處可躲。
只能是硬挨著。
所以,你才會不得不「動心忍性」,去學著化解你所遭受的所有糟糕影響,成了,那就可以「曾(增)益其所不能」,越來越強;不成,那你活該如此,變成一個社會競爭失敗後、邊緣化的淘汰者。
那麼,什麼是動心忍性呢?
這是一個反人性的過程,要知道,人性都是脆弱的,敏感的,好逸惡勞的,「動心忍性」卻是反過來的。
它會讓你神經粗大,堅硬剛強,無所畏懼,具備一個精神上的強大硬核。
凡是殺不死你的,必將讓你變得強大。
那些讓你討厭、擔憂和恐懼的事情,會一次次震動你的小心臟,讓你變得意志堅強和堅韌,從某種意義上說,只要你抗住了困難,你就會形成「唯我獨尊」的人格,這不等同於弱者的剛愎自用,這是強者的自信。
宋朝蘇東坡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明朝趙弼說,「古之賢哲,孰不病貧?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動心忍性,方為志人。」
都是說明了堅忍不拔不是天生就有的,都是要經過身心的磨鍊才會取得的。
曾國藩說湖南人「恰得苦,耐得煩,不怕死,霸得蠻」,其道理也是和「動心忍性」一脈相承的。
「動心忍性」是過程,「動心忍性」之前是「躁心浮氣,淺衷狹量,此八字是進德者之大忌也。」
「動心忍性」之後是你能沉住氣、耐得煩,然後呢,「曾(增)益其所不能」,你以前不會、不懂的,不具備的本事也就有了。
是困頓病貧不如意讓一個人得到成長的突破,所以孟子說,「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成行。人不磨礪老天真。
都說「吃虧是福」,吃苦也是福,特別是對年輕人來說,在最能吃苦的年齡,能夠感受一些人世間的真相,就是自己在修福。
只有自己修來的福才不用看別人的臉色。
那麼,人吃苦頭修福除了「曾(增)益其所不能」之外,還有什麼作用呢?
就是厚德載物啊。
「動心忍性」也是在培實你的德性,道德厚重了,性格就會寬宏,人品就會貴重,然後就可以承載萬物。
我們在網上常說的「看人品」、「攢人品」,根底上就在這裡了。
最後,當你身處逆境的時候,多一點安心,也多一點耐心,不著急,不害怕,「日日行,不怕千萬裡;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