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臘八節的由來最官方的說法(過了臘八就是年)
2023-10-19 17:30:59 1
今天就是臘八!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就讓小編來給大家科普一下臘八節的由來及習俗吧!
按照中國農曆,每年十二月被稱為臘月,而臘月初八日又被稱為「臘八節」。
「臘」,《說文解字》稱「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可見「臘」本是古代的一種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舉行的祭祀活動。《禮記·月令》載:「(孟冬之月)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祠於公社及門神,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孔穎達在註疏中解釋說:「臘,獵也。謂獵取禽獸以祭先祖五祀也。」
由此可知這個節日的創立,是遠古時代每年年終的時候祭祀先祖的一種習俗。對於這一祭祀習俗,《風俗通》記載說「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臘,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各種禽獸經過一年的生長,膘肥毛美,歇冬的農人獵之用幹祭祀,可謂取之有道,用之當時。但當時臘祭的日期並不固定,規定在每年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舉行,並將這個日子稱為「臘日」。將「臘日」定為每年的「臘月初八」始於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代的宗凜在《荊楚歲時記》中明確記載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於是,臘八這天便成為臘月裡重要的一個節日了。
「臘八」這個節日得以盛行,除了古老的臘祭原因以外,與後世的佛教傳說也有很大關係。據史書記載,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因傳說釋迎牟尼出家後,苦於修行,在飢餓困境中得一牧羊女用「奶粥」搭救,這個日子換算成中國農曆,也正好是臘月初八。佛門為了弘揚此事,宣稱臘月初八是佛祖釋逝牟尼的「成道日」,佛教徒便在這一天施粥揚義,弘揚佛法,舉行各種浴佛活動。因而臘八又成為了佛教的「成道節」。由此,我國固有的傳統節日「臘八節」的內涵和風俗活動在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得以豐富和發展。
臘八節的習俗1.祭祀
臘八節最早就是為祭祀而產生的節日,不過現代社會祭祀留存的地方已經很少了。雖然正兒八經的祭祀現在是一件很遙不可及的事,但在這個日子緬懷一下逝去的人還是可以的。
2.臘八面
北方很多地區有吃臘八面的習俗。臘八面的做法和臊子麵沒有什麼大的不同,只是因為在臘八節這一天做和吃因而得名。
3.臘八蒜
臘八節還有壓制臘八蒜的習俗。在臘八節這一天,選用紫皮蒜和米醋,將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裝入容器密封。醃製好的臘八蒜酸香辣結合,風味獨特。
4.煮「五豆」
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
5.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6.臘八粥
臘八節最為風靡的習慣是喝臘八粥。臘八粥顧名思義是用8種材料熬製的粥,不過根據地域不同,原料上差異很大。一般來說,大米、糯米、花生、紅棗和蓮子是必不可少的。
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節是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
臘八節,俗稱「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臘八節在我國有著很悠久的傳統和歷史,在這一天喝臘八粥、做臘八粥是全國各地老百姓最傳統、也是最講究的習俗。歷史上曾湧現出一大批專為「臘八節」而創作的詩詞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