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京劇老生名家(京劇大師譚富英)
2023-10-19 19:12:58 1
京劇老生行當,有八個主要流派:餘、言、高、馬、譚、楊、奚、麒。譚派又分為老譚派和新譚派,老譚派指的是譚鑫培,新譚派則指的是譚富英。
老譚派幾乎是當今所有老生流派的源頭,譚富英雖然與譚鑫培一脈相傳,但新譚派與老譚派還是有很大差別的。雖然譚富英繼承了老譚派的經典劇目,但根據自身條件作了很多的改變,而最能傳承老譚派衣缽的應該還是餘派、楊派。
譚富英先生的父親譚小培曾經說過:咱怎麼唱都是譚派。
但提到譚派,不能因為姓譚,便說成譚派正宗,也不能把老譚和新譚混為一談。
譚派後繼乏人的說法也有很多人是認同的,這裡大體所指的都是譚富英先生的新譚派。
但餘言楊等派,甚至麒派,又有哪家敢說不是宗譚呢?所以老譚派算得上是枝繁葉茂。
談及新譚派與老譚派有很大區別,並不是想說什么正宗不正宗,也不是要論一個孰高孰低,因為譚富英先生的藝術成就確實也是無與倫比的,也確實能擔得起譚派二字。
我是極喜歡譚富英唱腔的。
喜歡的原因很簡單:聽著痛快。
聽馬連良唱腔的感覺是舒坦,聽譚富英唱腔的感覺是痛快。
譚富英嗓子好,但很少賣弄,唱腔乾淨利索,絕不拖泥帶水,這樣的特點與其他派別相比就能很明顯的顯示出來,所以會覺得痛快。
據說譚富英的扮相極好,靠把老生乃是一絕,現在是無從感受了,只能從存留下來的錄音資料中去體會「怎麼唱怎麼好聽」的唱腔了。
譚富英的嗓子確實太好了,也確實太別致了,這或許也是新譚派後繼乏人的原因之一吧。
現在我將我非常喜歡的幾段譚派唱腔整理如下,與同志們一同賞析,也一起憑弔一代宗師。
一、《楚宮恨》中的「兵困禪宇好傷悲」
《楚宮恨》是張君秋的代表作,譚富英的伍員只能算是配角,在這段對唱中,伍員的唱腔也是從屬地位。但兩位大師的合作珠聯璧合,交映生輝。我也聽過其他幾位名家的這段唱腔,均有一頭沉的感覺。
欣賞這段唱腔,如果是看音配像演出就更棒了。這齣音配像是高寶賢為譚富英配得像,載歌載舞,精彩之極。
除了這段唱腔,《戰樊城》一折也非常精彩,而且我認為,無論是唱腔,還是念白,都是超過楊寶森的。楊寶森的伍子胥多帶有儒氣,譚富英的伍子胥更有英氣。
二、《除三害》中的「提起了那三害令人可恨」
這段唱腔是譚富英和裘盛戎合作演出的,我聽過現場演出和靜場錄音兩個版本,很明顯,現場演出版效果更好,現場氣氛很熱烈,演員的情緒也十分飽滿,絕對的佳品。
能與之相提並論的似乎只有李和曾的《除三害》,但譚富英明顯要高出一籌,將不急不躁、娓娓道來的勸解過程鋪陳得十分自然、合理。
這齣劇目近兩年好像很少演了,可惜。
三、整部《烏盆記》
《烏盆記》是老生的骨子老戲,很多老生都在演,但無人能出譚富英其右。
據說外國人觀看譚鑫培演的《烏盆記》,即使看得稀裡糊塗,但從演員的唱腔中,能感覺到一個幽靈在哭泣。
欣賞譚富英的《烏盆記》會有同感。
《烏盆記》中大段的反二黃,頗要演員功夫。很多演員處理為高亢悲憤,而譚富英的唱腔,除了不乏高亢悲憤外,還有非常明顯的悽涼之感,殊為難得,也實難超越。
我經常聽譚富英整出的《烏盆記》,因為時間不算長,內容很很緊湊,慈少泉的張別古,張洪祥的鐘馗也都十分精彩。
我常邀請一些不懂京劇的朋友和我一起欣賞該劇,均讓他們大感興趣。除了劇情的精彩、京劇的魅力,大師級的演出水平也是很重要的吧。
四、《十道本》中的「勸皇兒休得要珠淚滾滾」
馬連良和譚富英合作的《十道本》也是一部難以超越的藝術精品。
雖然此劇是馬連良先生的主角,但譚富英先生的表現也是相得益彰的。
這齣戲是馬連良先生的代表作,經常是前演褚遂良,後演李淵。後來馬連良將李淵這個角色教授給譚富英,我們才得以看到兩位大師的強強聯袂的又一個精品。
譚富英的這段「勸皇兒」 不僅對整出大戲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也使這部精彩異常的演出達到了最高潮。
五、《法場換子》中的「見夫人哭出了法場以外」
這段唱腔極為特殊,沒有伴奏,但卻有非凡的藝術魅力。
據查閱,這段錄音是1969年錄製,按說當時已經禁演傳統戲了,而且錄音中也有其他演員排練的聲音,可以斷定是公開環境下錄製的,這讓人頗為生疑。
據說,譚富英先生一直想把譚派的《法場換子》呈現在舞臺,但最終並未遂願。
這種說法也使得在欣賞這段唱腔時會有一番別樣的滋味。
以上五段唱腔只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譚富英先生的唱段,遠遠不能代表譚富英先生的唱腔藝術,更不能代表其整體的京劇藝術。
譚富英先生的錄音資料很多,也有影像資料,但對於了解新譚派的藝術成就還是遠遠不夠的。
在當今主要的老生流派中,新譚派確實是後繼乏人,尤其是在譚元壽先生去世後,這種情況就更加明顯了。在傳承上,不僅與餘派楊派無法相比,似乎連言派高派也比之不上,真心希望新譚派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