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弘揚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的天下觀)
2023-10-19 09:49:05 3
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於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鑑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在中華文明史上,協和萬邦的理念一脈相承,集中體現著中國人特有的天下觀,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
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於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鑑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在中華文明史上,協和萬邦的理念一脈相承,集中體現著中國人特有的天下觀。
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鑑中形成的開放體系。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思想傳統。《尚書·堯典》中講:「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這裡所說的堯之「德」,是要讓家族和睦;家族和睦之後再協調百姓,也就是協調各個家族之間的關係,以實現社會和睦;社會和睦之後再協調各邦國的利益,讓各邦國都能夠和諧合作。其中的「協和萬邦」,在今天可以理解為協調不同國家之間的關係,促進各個國家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發展。
指出:「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化幹戈為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國世代相傳。」協和萬邦的天下觀,蘊涵「和氣」、氤氳「和風」,彰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和」文化。《中庸》有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達道也」。「和」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精髓所在。「和」的核心精神,是相互承認、彼此尊重、和諧圓融。「和」的基礎,在於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異、共生共長。「和」的途徑,是以對話求理解,和睦相處;以共識求團結,和衷共濟;以包容求和諧,共同發展。「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和美。
協和萬邦的天下觀,與各國人民對美好世界的追求相契合。西方近代人本主義思潮強調人作為個體的自由與權利,強調尊重人的本能欲望,這雖然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展,但也帶來個人主義的膨脹。今天,個別西方國家奉行自我優先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從某種程度上就是西方人本主義極端化的表現。當今時代,各國是相互依存、彼此融合的利益共同體,不能犧牲他國利益來謀求一己之利。人類文明百花園絢爛多彩,不同文明各有千秋,應堅持弘揚平等、互鑑、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因此,協和萬邦的天下觀在今天仍然閃耀著智慧光芒。
強調:「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在協和萬邦的天下觀感召下,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深深植根於中國人的精神中,充分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在處理對外關係時,中華民族積極開展對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對外侵略擴張;秉持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而不是開疆拓土的殖民主義。古代中國長期是世界強國,但中國對外傳播的是和平理念,輸出的是絲綢、茶葉、瓷器等豐富物產。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對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是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一。今天的中國,傳承和弘揚協和萬邦的天下觀,既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己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事實證明,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為了說服誰、取悅誰、安慰誰,而是基於自己的基本國情和文化傳統,基於全人類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作出的正確抉擇。
協和萬邦的天下觀,蘊含著民胞物與、立己達人、家國一體、天下大同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智慧,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變局中充滿不確定性。在諸多不確定性中有一點是確定的,這就是人類前途命運的休戚與共前所未有,各國相互聯繫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整個世界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中國堅定不移擴大開放,紮實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既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把中華文明中協和萬邦的理念講深講透,可以讓世界看到中國推動人類共同發展、共享未來的積極貢獻,不斷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凝聚共識、匯聚合力。
(作者為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20日 09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