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七十二道拐還能走嗎(從亂到)
2023-10-14 18:09:28
新華社貴陽1月18日電(記者汪軍 施錢貴)貴州的公路素以險、峻、奇著稱,被稱為「史迪威公路」形象標識的晴隆二十四道拐聞名世界。在貴州省桐梓縣,也有一條險峻的道路——七十二道拐。
七十二道拐位於桐梓縣大河鎮七二村,是210國道在桐梓境內的一段,因連續有72個彎道而得名。七十二道拐從山腳到山頂約有7公裡,在高速公路修建前,是川黔公路的「咽喉」。
這條山區公路雖然裡程不長,但對過去的車輛而言卻很「漫長」。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這條路還是沙石路面,坑窪不平、坡陡彎急,車輛行駛緩慢,打滑側翻時有發生。加之海拔高差大,冬天極易出現冰雪凝凍天氣,曾經連續堵車一個星期。
曾經七二村的部分村民由於法律意識淡薄,動起了歪腦筋。要過「七二村」,留下「推車錢」。往來的車輛除了要克服惡劣的自然條件,還要過人為禍患這一關。「下雨天下雪天,大車小車打滑,司機請我們幫忙,我們就把車弄翻,要他們出高價才幫助施救,實際上是幫倒忙。」走過彎路的村民趙福義說。
除了幫倒忙,一些村民還當起了「公路飛虎隊」「劫道班」——扒車。「很多司機一提七十二道拐,心裡就恐懼。」村民李遜說。
治理刻不容緩,當地公安機關先後開展了幾次打擊「車匪路霸」的專項行動。75歲的老村支書林世義告訴記者,全村先後有230人觸犯法律。
為徹底扭轉村民思想,自2007年開始,七二村不間斷地進行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組織宣講隊開「院壩會」,宣講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發放張貼宣傳資料,隨時警醒。「對於沒能參會的群眾,我們專門組織『補課』。」七二村黨支部書記趙雲介紹。
七十二道拐新貌。 新華社記者 汪軍 攝
思想觀念一轉變,脫貧致富有了期盼。近年來,勤勞致富的家風、村風愈發濃厚。現在的七二村,成了法治教育示範村,曾獲得全國民主法治教育先進單位的稱號。
同時,當地政府加大了水、電、路、訊、房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過去坑坑窪窪的七十二道拐被擴寬了,砂石路面鋪上了柏油,變得更加通暢。道路通暢後,從重慶過來避暑的遊客源源不斷,給七二村帶來了人氣、財氣。
針對近年來重慶避暑群體,當地政府大力發展「避暑經濟」。通過退耕還林,昔日的荒山變綠了。如今,村裡建起了4個文化廣場,當地政府還出資為村民改造房屋外觀,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善。
出獄後的趙福義種過烤菸、賣過豬肉,後來在政府的支持下經營起了農家樂,能同時接納120人吃住,年收入近20萬元。目前,全村已有鄉村旅館50多家,年接待遊客2萬多人次。
今年47歲的村民李遜曾經也走過「彎路」,出獄後積極參加新農村建設,村裡支持他領辦一家勞務公司,就近承接農村安居工程、鄉村公路建設等項目,為不少村民找到就業機會。「首先考慮貧困戶,讓他們有活幹,普工每天可收入120元,技術工每天可收入200元到250元。」李遜說。
除了鄉村旅遊,當地村民還抱團搞運輸,全村有載重25噸以上的大貨車約60輛,獼猴桃、肉兔等產業帶動了68戶貧困戶增收。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000元左右。昔日的「問題村」、貧困村已變成文明、宜居的示範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