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有哪些講究3大習俗(農曆二月二龍抬頭)
2023-10-15 07:53:03 2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3月4日,農曆二月二到。隨著大街小巷的理髮店排起長隊,這個在民間被稱為「龍抬頭」的中國傳統節日,就和漸濃的春意一同到來了。
龍抬頭,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這個節日起源於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人們對星辰運行的認識以及農耕文化有關。同時在農耕文化中,「龍抬頭」也標誌著陽氣生發,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
山海關「二月二·龍抬頭」節 圖片來自秦皇島發布官方微博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和行雲布雨的主宰,並將龍抬頭日作為一個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敬龍祈雨、理髮、吃豬頭、吃麵條……希望這一年,能有個不錯的開始。
剃龍頭 辭舊迎新盼好運
據悉,「龍抬頭」這一節日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成為全國性節日並出現在文獻上記載,是在元代前後。元人熊夢祥所著的《析津志》,記載了元大都風俗,其中已有「二月二,謂之龍抬頭」之說。
到了明代以後,也有了關於這一日的諸多習俗記載。如明代沈榜在《宛署雜記》中說:「都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用麵攤煎餅。燻床炕,令百蟲不生。」此外,元費著《歲華紀麗譜》中載:「二月二日踏青節,韌郡人遊賞散四郊……」
龍抬頭這一日,最為家喻戶曉的習俗,自然是「剃龍頭」了。民諺有云:「二月二,龍抬頭,孩子大人要剃頭。」在龍抬頭這一日理髮,就稱作「剃龍頭」。因為在舊時,人們忌諱在農曆正月間剪頭髮。到了農曆二月二,應「龍抬頭」之意,古代民間認為,在當天剃頭,會使人鴻運當頭、福星高照。
陳容 《墨龍圖軸》南宋 圖據廣東省博物館官網
「昔日在農曆二月二這一日,成都人都忙著理髮,為圖個好運。」民俗專家劉孝昌回憶道。彼時成都大街小巷的理髮店,都擠滿了等待理髮的大人和孩子。「這日,媽媽們也忙著給奶娃剃胎毛,趕著這個好日子,找個手藝高超的師傅來給娃娃理髮。」
不光是「剃龍頭」,為了討個吉利,龍抬頭節日的吃食,也多用「龍」來命名。比如,吃豬頭肉稱之為「挑龍頭」,吃麵條則是「扶龍鬚」,吃水餃叫吃「龍耳」,春餅又稱「龍鱗餅」……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徵與寓意,寄託著人們祈龍賜福的強烈願望。
小遊江 春光明媚正當時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龍抬頭時節,恰逢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前後,而驚蟄又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意為該節氣後的第一個五日,滿園桃花朵朵嬌豔,馥鬱清香。此時春暖花開,正是遊園賞春的好時候。而在老成都人劉孝昌久遠的記憶中,清水河兩岸鮮花盛開,桃紅柳綠,菜花一片金黃,滿江流彩。
「成都人好遊,所以稱為休閒之都。『春遊千萬家,美人顏如花』。」劉孝昌描述道,在唐宋時期,成都每年都要舉辦二次大小遊江活動。而小遊江的時間,就選在農曆的二月初二。「一般是從清水河下遊錦江的萬裡橋出發,達官貴人、才子佳人分乘數十艘彩船順江而下。上下往返遊江時,船上和沿河兩岸彩旗招展、鑼鼓喧天,觀者全城傾城出動。遊江活動一直從早上延續到華燈初上之時,人們還未盡興。」
劉孝昌補充道,舊時成都人還有在二月二過中和節的傳統。相傳,「中和節」是唐代設立的節日,始於唐德宗貞元五年(789)。但中和節在當時的日期是在農曆二月初一,但隨著歷史的演化,改為二月初二,民間也常常將「中和節」與「龍抬頭」混為一個節日。
山海關「二月二·龍抬頭」節 圖片來自秦皇島發布官方微博
《帝京歲時紀勝·中和節》中有載:「京師於是日(二月朔)以江米為糕,上印金烏圓光,用以祀日,繞街遍巷,叫而賣之,曰太陽雞糕。」由此可見,中和節有吃太陽糕的習俗。所以在舊時的成都,農曆二月二這日,成都人要吃太陽糕,喝中和酒。「太陽糕,就是昔日攤販們沿街叫賣的米糕。」但在中和節這一日,其被稱為太陽糕。「只是在米糕上,印上了刻有太陽和三足鳥的模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