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讀書筆記
2023-10-11 01:25:19 2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威廉·莎士比亞創作於1599年至1602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戲劇講述了叔叔克勞狄斯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親,篡取了王位,並娶了國王的遺孀喬特魯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為父王向叔叔復仇。小編整理了相關的作讀書筆記,快來欣賞吧。
《哈姆雷特》讀書筆記一
《哈姆雷特》是大文豪莎士比亞的悲劇傑作,成於1601年,那時正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夜,「圈地運動」正在進行中,社會中充滿矛盾。這本書也表現出了這一點。
哈姆雷特因為父親的死亡放棄了一切,包括他的尊嚴、愛情甚至於生命。然而這樣有沒有意義呢?為什麼要為死亡而生出怨恨呢?哈姆雷特並不清楚,他甚至連死亡是什麼都不知道。「當我們擺脫了這一具腐朽的皮囊之後,在那死的睡眠裡究竟要做些什麼夢」。
但他不得不報仇,他受到一股巨大的使命感的驅使。這使命感從何而來?是因為正義嗎?消滅代表邪惡與醜陋的叔父克勞狄斯,恢復王國的秩序。這似乎是一個理由。但正義的伸張又必將伴隨著流血和新的仇恨。哈姆雷特為了避免這些遲遲沒有動手,他選擇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完成這個使命。但在那時劇中的主要人物幾乎都死了,只留下一個霍拉旭。或許這也是最好的結局,涉及這段仇恨的人都不在了,仇恨也就消失了。
哈姆雷特臨死時對霍拉旭說:「啊,上帝!霍拉旭,我死之後,要是世人不明白這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譽將要蒙受極大的損傷!你如果愛我,請你暫時犧牲一下天堂的幸福,留在這個冷酷的人間,替我傳述哈姆雷特的故事吧!」這很奇怪,哈姆雷特為什麼留下這樣的遺囑?為了他的名譽嗎?可哈姆雷特為了復仇已經什麼都不顧了,為何還要在乎名譽?我想他當然不是為了名譽,傳播這個故事是為了給世人以警醒,讓世人替他繼續思考仇恨、生命、死亡、人。遺囑中還提到了天堂,連死亡為何物尚且不清楚又何來天堂呢?我實在不明白,或許哈姆雷特仍對死亡懷有恐懼,想給自己一個精神安慰罷了。
哈姆雷特的迷茫也反映了作者迷茫。莎士比亞是人文主義者,但當時各個階級為了利益而不停鬥爭,使英國社會現狀與他的人文主義理想差距越來越大。莎士比亞能怎麼辦呢?躊躇滿志的他卻無法「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於是他陷入了無盡的思考與矛盾中,《哈姆雷特》正是這思考與矛盾畫出的省略號。他想借這個省略號引發世人同他一起思考,希望得到一個最終的答案。
《哈姆雷特》讀書筆記二
1、你的話已經鎖在我的記憶裡,那鑰匙你替我保管吧。
2、一個夢的本身就是一個影子。
3、人們往往用至誠的外表和虔誠的行動,掩飾一顆魔鬼般的心。
4、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在奮鬥中結束了一切,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是更勇敢的?
5、送禮的人要是變了心,禮物雖貴,也會失去了價值。
6、美麗可以使貞潔變成淫蕩,貞潔卻未必能使美麗受它自己感化。
7、美德不能薰陶我們罪惡的本性。
8、我的言語高高飛起,我的思想滯留地下;沒有思想的言語,永遠不會上升天界。
9、——誰造的比泥水匠,船匠或是木匠更堅固?
——造絞架的人;因為一千個寄寓在這屋子裡的人都已經先後死去,它還是站在那兒動都不動。
——掘墳的人;因為他造的房子是可以一直住到世界末日。
10、
哈姆雷特寫的情詩:
「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
你可以疑心太陽會移轉;
你可以懷疑真理是謊話;
可是我的愛永沒有改變。」
掘墳人的歌:
「年青時候最愛偷情,
覺得那事很有趣味;
規規矩矩學做好人,
在我看來太無意義。
誰料如今歲月潛移,
老景催人急於星火,
兩腿挺直,一命歸西,
世上原來不曾有我。」
11、亞歷山大死了;亞歷山大埋葬了;亞歷山大化為塵土;人們把塵土做成爛泥;那麼為什麼亞歷山大所變成的爛泥,不會被人家拿來塞在啤酒桶的口上呢?
12、愷撒死了,他尊嚴的屍體也許變了泥,把破牆填砌。啊,他從前是何等的英雄,現在只好替人擋雨遮風。
《哈姆雷特》讀書筆記三
很難說這樣的結果是否是一個悲劇。但至少,上場人物死亡率是頗高的。皇室成員更是死的一個不剩。御前大臣一家也全部罹難。
可是,我認為,這裡死的每一個人都有他該死的理由。國王的弒兄,王后的不忠,大臣的諂媚就不用說了,典型的該死。
大臣之子勒替斯,在與哈姆雷特比武前,在自己的劍上塗毒,與國王密謀殺害哈姆雷特,即使他有為自己的父親、妹妹復仇的權力,但是沒有做到光明磊落,甚至可以說十分卑鄙。
大臣之女莪菲莉霞,在自己的父親被哈姆雷特殺死後瘋掉了。最後投湖自盡。在對待自己的感情上,她似乎完全受到自己父親的擺布,根本沒有自己獨立的想法,是個毫無主意和膽識的蠢女人。
最後是哈姆雷特。雖然,印象中似乎不擇手段的報仇在正義一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認為,這並不公平。為了迷惑國王,實現自己報仇的計劃,他不惜犧牲莪菲莉霞的感情,不惜傷害這樣一個無辜的女子。所謂怨有頭債有主,上一輩的恩怨不該牽涉到下一代。然而他卻如此行為,令我不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