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各個人物介紹(為何一生都想成為)
2023-09-23 13:46:37 7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2日電(記者 宋宇晟)最近播出的《大秦賦》讓不少人重新開始討論兩千多年前的那段歷史。
在身處那段歷史的人們中,李斯是極為特殊的一個:他見證了秦滅六國、一統天下,同時也眼看著秦國漸漸分崩離析。
那麼,見證了大秦興亡的李斯是個什麼樣的人?在這個歷史轉折點,他又做了什麼?
製圖:雷宇竺
「廁鼠」與「倉鼠」
年輕時的李斯,曾作過一個比喻。
廁所裡的老鼠,不但所食骯髒,而且常常被人驚擾;而生活在糧倉裡的老鼠,吃著很好的糧食,居住環境也寬敞乾淨,還不受人畜驚擾。
李斯得出的結論是:人過得好不好,要看他處在什麼位置。
這是《史記·李斯列傳》的開篇。在後世史家的研究中,這番言論往往被稱為李斯的「倉鼠哲學」,也是貫穿李斯一生的線索。
在史籍中,李斯的早年經歷並不清晰,但可知的是,他自稱「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也曾做過郡小吏。前述這番「倉鼠之論」就是他身為郡小吏時的故事。
就像他口中的那隻老鼠一樣,李斯是不甘只做小吏的,他要改變他身處的環境。
於是我們在《史記》中看到,李斯先是到荀子門下學習統治天下的「帝王之術」,而後西向入秦。
當時已是戰國末期,除秦之外,六國皆弱。按後世史家的觀點,當時秦國面對的問題已不是如何滅六國,而是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新世界。
李斯的意圖也很明顯,他想要成為那隻「倉鼠」。因此他說出了「楚王不足事……無可為建功者」這樣的話。
臨別時,他對荀子說了一段話。總結下來就是,人應該為處於卑賤的地位而感到可恥,而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就是他能否擺脫卑賤的環境,由貧困轉變為富裕,不論用什麼手段。
製圖:雷宇竺
逐客令與諫逐客書
初入秦國,李斯就拿出了一份方案。他主張由秦國消滅諸侯,平定天下。
毫無疑問,李斯是有才華、有能力的。秦王也開始愈發重視李斯的建議,拜他為客卿。
可就在李斯被拜為客卿後不久,一件大事幾乎斷送了他本已計劃好的未來。
呂不韋任秦相時,關東士人大批入秦。史載,「諸侯之士,裴然爭入事秦。」
但這也引起了秦國舊貴族的妒恨。再加上秦王政即位後,鄭國慫恿秦王修築溝通涇河、洛河的水渠,以為疲秦之計。
在秦宗室的建議下,秦王政下令逐客,迫使東方各國來秦士人離開秦國。老家在楚國的李斯自然也在其中。
於是,就有了流傳至今的《諫逐客書》。
李斯上書秦王,歷陳重用他國人才可以強秦,而逐客即是資助敵國。
而在這份《諫逐客書》中,我們仍能看到他「倉鼠哲學」的影子。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李斯在其中勸告秦王,只要有利於自己的統治與發展就要不拘形式、採取一切手段。
於是,秦王政廢逐客令,採納李斯的意見任用客卿。
製圖:雷宇竺
物極則衰
在躋身社會上層的同時,李斯也漸漸感到了一種隱憂。
只是,他似乎並沒有仔細想過成為「倉鼠」之後的日子。《史記》中,這時的李斯開始把「物極則衰」這樣的詞掛在嘴邊。
這種擔憂並非毫無根據。歷史上,很多秦相的下場並不好。
商鞅作法自斃,被誣謀反後起兵反抗,戰敗後屍首被車裂;張儀首創連橫,卻在秦武王即位後出逃魏國;呂不韋成就了始皇霸業,卻遭罷相流放,最終飲鴆自盡。
幫助秦國統一天下的李斯也沒能逃出這個怪圈。
而這個下坡路的開始,是秦始皇的去世。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突然病逝。
胡亥、李斯、趙高等人秘不發喪。
根據《史記》記載,李斯之所以同意易置太子,其實還是在為自己考慮。當趙高暗示,始皇長子扶蘇曾反對李斯制定的一些政策時,願做「倉鼠」的李斯就已經動搖。
李斯並非沒有糾結,但他還是難以割捨已到手的權勢。雖然「仰天而嘆」「垂淚太息」,但還是被趙高拉下了水,同意改立胡亥為秦二世。
次年,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相李斯被趙高以「謀反」罪名「腰斬於鹹陽市」,「夷三族」。
臨刑這天,李斯從監獄中被押赴刑場。走出陰暗牢房的他,似乎又想到了當年如「廁鼠」般的平淡生活。他轉身對兒子說:「我現在多想和你一起回到老家,牽著黃狗出城追逐野兔。這還能辦得到嗎?」
說罷,父子相對痛哭。(完)
參考資料:
《史記》《李斯的思想品格與秦文化政策的得失》《二十年來李斯研究述評》《中國寫人史上第一篇剖析心靈的作品——我讀〈史記·李斯列傳〉》《李斯新論》《一隻倉鼠的智慧和命運》《李斯的「老鼠哲學」》
來源: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