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至2043年甲辰日柱的人怎麼樣(明天年初十地日)
2023-09-23 01:19:37 2
「臘月忌尾,正月忌頭,不出十五都是年」,雖說一年一次的春節小長假已經結束了,但是大街小巷的年味尚未散去,各種年俗和講究,依舊是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轉眼間,大年初十就要到了,也是一個特別吉祥的日子,有「十全十美」的寓意。
在中國民間神話傳說裡,正月的前半部分,每天都對應一種特殊的日子。比如大年初一是「雞日」、大年初四是「羊日」,大年初八是「穀日」、大年初九是「天日」等等,那到了大年初十,又是一個不一樣的日子,叫「地日」,即大地的生日,因為大地是由石頭和泥土組成,又被稱作「石頭節」。
關於大年初十「地日」的講究,我們這流傳一句話,「地日3不動,不富也安康」,這句俗語中,「3不動」到底指的是啥?背後有什麼特別的講究呢?下面,就來跟大家具體說說,讓中國傳統文化代代相傳下去。
大年初十,一不動土「生於土,歸於塵」,古人對於土地的敬仰和崇拜,由來已久。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將土地當作一個神明和信仰,有了向土地禮拜、祭祀的儀式。有個耳熟能詳的成語,叫「皇天后土」,最早出自古籍《尚書·武成》,由此可見,在古人的心中,天和地都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古時候,人們在面對各種自然災害時,常常是束手無策的,並且會非常敬畏,也正是出於這種心理,人們產生了最原始的對於土地的崇拜,以此來祈福消災避難。大年初十是民間傳說中大地的生日,於是就有了不動土的講究,以免冒犯到「土地神」。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人們常將大地比作母親,它孕育了自然界萬物,包括人類,也承載了萬物的生長和繁榮,因此對於土地,從古至今,人們都是心懷感恩和尊敬之情的。從現代人的角度去理解這個習俗,也不難,這背後就是古人在面對不確定的大自然時,希望能求得一份內心的安全感,即「不富也安康」。
人類發展史上,在從早期猿人開始進化的漫長過程中,產生了人類最初的文明—石器文明。最開始的時候,人類只會用原始的石塊和木棒來獲取食物、保護人身安全,後來才慢慢學會了用石頭加工成諸多生產工具,為後面的人類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現有的考古記載,早在170萬年前,元謀人就學會了用石頭加工成粗糙的石器。可以說,在人類文明最早期的發展階段,石頭起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石頭也就成為了遠古人類信仰裡的一部分。
大年初十是民間習俗裡的「石頭節」,出於對石頭的感恩和敬意,也就有了不動石頭的講究。時至今日,一些地方依舊會在大年初十這天,祭拜石頭神,不動石頭,不挪動家中的石制工具,如石磨、石碾、石臼等等,以求得到石頭神的庇佑,新的一年能有好的收成。
在現代人的眼中,老鼠是人人喊打的害蟲,那大年初十「不動老鼠」,即不驚動老鼠的習俗,又是怎麼來的呢?
古時候,人們一度是很崇拜老鼠的,這背後主要有2個原因,一是老鼠生存能力較強,在古人看來代表了旺盛的生命力,甚至還被古人奉為生育的圖騰;二是老鼠是十二生肖之首,意味著辭舊迎新,古人認為老鼠象徵了新一個充滿希望的輪迴要開始了。因此,在現在一些中國民間剪紙中,還能看到有關老鼠的圖案。
不過,這個習俗延續到現在,基本就已經是個傳說了,人們再提起這個講究,更多是作為故事講給家中的孩子聽,讓他們有個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會。
在經過上面一番講解後,相信大家對「地日3不動,不富也安康」這句俗語,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從這一不動土、二不動石頭、三不動老鼠背後,可以看到人類的發展史,可以感受到古人在面對不確定的事物時,那份求得心安的心理,也能領略到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換句話說,這不正是傳統年味的重要組成部分嗎?
#天南地北大拜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