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水養蝦正確方法(陸地也能養蝦閉關三年)
2023-09-23 09:30:31 2
澎湃新聞記者 鄒佳雯 實習生 張周楚
蝦殼薄,出肉率高,肉質鮮甜……今年7月,一批南美白對蝦順利上市。
這批蝦的誕生並不簡單。區別於傳統蝦塘養殖,這批蝦的養殖池位於崇明島上一座養蝦基地工廠內。養殖池底帶有加熱設備,水溫全年控制在28℃-30℃之間。養殖過程中,耗水量僅為傳統養殖1/10。
而這背後,是10人左右組成的養蝦團隊,在上海郊區默默紮根多年的結果。團隊攻克「陸地養蝦」難關,走出了一條節能減排的新路子,為行業帶來了新的養殖解決方案。
崇明島上養殖的南美白對蝦上市銷售。本文圖片均為上海海洋大學供圖
研發一系列裝備和養殖生產工藝
傳統蝦塘多為露天設置,在鄉間泥地上挖坑填水,養的也基本是草蝦和南美白對蝦等品種。但傳統蝦塘靠天吃飯,受環境影響大,因此,土塘養殖的產量並不高。
4年前,「新農人」陳偉從上海海洋大學畢業。3年前,他來到崇明島養蝦基地,開始和團隊對此投入研究。陳偉所在的基地屬於淡水區域。他們採用的養殖用水為一定比例的淡水和鹽滷調配而成的「半鹹水」,或通過海水配方調配的人工海水,人工創造了養殖基本條件。
三年來,團隊研發了一系列裝備和養殖生產工藝,同時採用「生物水處理技術」和「人工溼地技術」相結合的養殖技術路線,養殖用水實現車間內部循環使用,部分排放的養殖尾水經過「人工溼地技術」處理後進行尾水回用,耗水量是傳統的「流水養殖模式」的1/10。
陳偉在蝦塘工作。
除陳偉以外,核心團隊成員孫習武、莊保陸也是上海海洋大學畢業生,前者現任該項目負責人,後者則負責該項目的裝備研發和工藝設計及優化。他們發揮科研精神,在實際問題上一路「死磕」,前期對目前國內主流的對蝦養殖模式、技術和養殖團隊進行了深度的考察和評估,確定了以「強排汙、輕絮團、少換水、低能耗、高效益、綠色環保」19個字為核心的技術路線,並在此基礎上研發了一系列裝備和養殖生產工藝。
位於上海崇明島工廠內的人工室內蝦塘。
建立日常生產資料庫和分析平臺
在項目研發過程中,穩定的健康種苗是一切生產的基礎。團隊嚴格做好苗種篩選工作,還研發並自建隔離檢疫系統和自建病害檢測實驗室,外購蝦苗進場後在隔離檢疫系統留觀5-7天,期間經過兩次檢測分析,再次確認無病害後進入苗種標粗養殖系統。在苗種標粗養殖階段,再進行一次檢測,確認無病害後進入商品蝦養殖階段。這樣的系統工藝模式對產業同行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如何才能育好苗,養好蝦,換位思考很重要,要給每個階段的對蝦創造最優的生長環境」,陳偉一直堅持這一養殖理念。南美白對蝦一般在150-180天可達到育種階段,為了充分認識和了解對蝦的生長,陳偉從種蝦養殖繁育、幼體育苗、小苗標粗、青年蝦管理和大蝦養殖各個環節進行了系統性實踐和摸索。
團隊成員科研工作中。
每一個日常操作,每一個數據波動,最終都會反饋到每一個對蝦的生長狀態上。團隊還建立了日常生產資料庫和分析平臺,平臺強大的數據積累能力和可視化分析能力最終會給到最優的養殖解決方案和標準流程。這對於規模化生產、不斷迭代優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我們一定要追求有高科技含量的工業化養殖」,陳偉一直忘不了他的導師——上海海洋大學譚洪新教授告誡他的這句話。「我們現在的工業化養蝦屬於設施農業範疇,是典型的『新農業』。」未來,他希望能夠繼續提升工藝水平,把蝦的養殖做到穩產、高產。陳偉想著,要把先進的技術和成熟的管理方案推廣到活蝦供應稀缺的內陸、北方地區,尤其是他的家鄉貴州。
來源: 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