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專業可能會成為天坑是真的嗎(追問天坑專業)
2023-09-23 14:50:18 2
天坑專業可能會成為天坑是真的嗎?追問「天坑」專業,真有那麼「坑」嗎,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天坑專業可能會成為天坑是真的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天坑專業可能會成為天坑是真的嗎
追問「天坑」專業,真有那麼「坑」嗎
◎本報記者 吳純新 劉志偉
專業既然存在就是合理的,有些專業可能暫時不那麼熱門,如「生化環材」等基礎研究學科,但它們卻是國家科技發展的基石,所以無論選擇什麼專業都需要我們不斷去努力學習。
鄧紅兵 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
近日,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鄧紅兵的一篇《致廣大考生和家長的一封信》被廣泛關注,其中關於「天坑」專業的話題引發熱議。
7月7日,科技日報記者在武漢走訪了幾位教育方面的專家,循著網友熱議的焦點,三問「天坑」專業。
「坑」在哪裡?
「天坑」專業一說源自網絡,字面理解為像天一樣大的坑,跳進去出不來。
「我一直堅持一個觀點,沒有差的專業,只有差的人。選擇什麼專業都需要我們不斷去努力學習。」鄧紅兵在文章中為「天坑」專業辯駁。正因如此,他被部分網友指責。
鄧紅兵說,自己以前沒有聽過這個詞,經學生「科普」才知道。按網絡說法,「生化環材」即生物、化學、環境、材料等專業,學習難度大、實用性不強、就業沒有優勢和競爭力,薪資水平普遍較低,走科研路徑又很難出成果,大家便稱之為「天坑」專業。
可見,網友總結這些專業「坑」在不好學、難就業、賺錢少。
鄧紅兵直言,專業既然存在就是合理的,有些專業可能暫時不那麼熱門,但不能說是「坑」,網絡輿論不應如此引導。「生化環材」等基礎研究學科,是國家科技發展的基石。
對此,中國教育社會學專委會副理事長、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董澤芳認為,網絡說法有點誇大其詞,必須要為「天坑」專業正名。
「為鄧紅兵教授點讚。」董澤芳說,他十分贊同鄧教授的觀點,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高等教育專業多樣化,即使少數專業畢業生不怎麼掙錢,但這些專業仍很有必要,不能被打入「冷宮」。
「坑」了誰?
就業和待遇,是家長為子女選專業的核心關注點。
鄧紅兵坦言,不同專業的平均薪酬差異客觀存在,自己並沒有否定家長們的選擇。
在接受採訪時,鄧紅兵說,寫這篇文章主要想表達兩個意思:一是對家長說,不要過多幹預孩子,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初心去選專業;二是對學生說,進了學校不管什麼專業都要好好學,學得好,所謂的「天坑」也能變成「黃金坑」,學得不好,沒有哪個專業可以輕鬆賺錢。
董澤芳表示,高等教育根據社會需要和學生興趣,設置相關專業並把學生培養成才為社會作貢獻,不存在「坑」學生、「坑」家長,更不會「坑」社會。
「雖然沒有從事專業相關行業,但所學知識對我現在的工作幫助很大,不後悔。」化學專業畢業的王騰在機關單位做文秘,化學研究重數據、嚴謹客觀,文字工作也是如此。
生物科學專業畢業的胡剛,一直在環保組織從事鳥類保護工作,在他看來,學有所用,自己的工作對社會也十分有益。
「坑」如何填平?
「去年指標290多個,只招了170多人,還有很多學生進來之後轉專業了。」鄧紅兵說,與計算機、金融等熱門專業相比,他所教的專業確實存在招生失衡狀況。
鄧紅兵介紹,「生化環材」相關專業是國家急需又緊缺的專業。當前,部分考生和家長出於功利因素,主動選擇這些專業的人並不多。
「大學專業招生冷熱不均由來已久,這是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連接不夠緊密的頑疾。」湖北省社會科學院一位社會學研究員直言。
「重經濟輕基礎的教育分流會導致學生、家長在選擇專業時功利性過強、捨本逐末,不利於社會發展。」董澤芳說,合理的教育分流需要多個主體共同參與,宏觀層面應由國家出臺相應政策引導,中觀層面學校、老師應科學對待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微觀層面家長和學生應正確看待專業選擇,努力學習。多方發力,引導青年學子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價值觀。
「就業有高低之分,而無貴賤之分。」董澤芳說,為讓教育更好地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國家職能部門應多管齊下,進一步優化不同行業的待遇差別,讓青年人才在各行各業都能發光發熱、有所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