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聽的苗疆名字(歪梳苗長角苗尖尖苗)
2023-10-13 20:34:26 3
在我們的印象中苗族是一個神奇的民族,無論是其著名的苗族武術還是苗族的刺繡,以及引起人們注意的苗族銀飾都是能夠代表著這個民族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然而對於苗族人的源流和族源的分布中還並不了解,這不僅讓人有些遺憾,為此我們應該對我們的民族構成有一些了解,多一些對我們民族文化的了解,能夠使我們更加豐富對於我們文化的認識。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我國的不同的民族中苗族作為一個比較有特色的民族,其起源和發展也是和漢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歷史上有關苗族的起源有著不同的說法,關於苗族源流有著三種不同的說法,第一就是九黎說。上古傳說中的英雄時代,中國境內居住著許多不同的氏族和部落。除了中原黃河流域的炎、黃系外,實力最強大的,當數雄據南方的就是「九黎」部落聯盟。「九黎」部落在其最強盛的時期曾與華夏聯盟展開過大戰爭,在涿鹿這個地方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一帶,雖然戰爭失敗了,其北進中原的意圖也被抹殺,首領蚩尤也在這次戰爭中犧牲,但是其生存的腹地江漢地區並沒有丟失,仍然與中原地區相互抗衡。
白苗
第二就是「三苗」的流變說。由於蚩尤在涿鹿之戰的失敗使得部落聯盟潰散,「九黎」部落聯盟經過分化後,在其故地上興起了「三苗」部落聯盟。「三苗」之稱,常見於秦、漢前的史籍中。如《書·舜典》說:「竄三苗於三危」;而有關於「竄三苗於三危」的說法不少的學者都認為三危在就今天的甘肅敦煌的三危山的意思,根據考證「三」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事物,而是一個泛指,遷三苗於三危是指從平地遷往高山的意思。
紅苗
第三種荊楚的分化演變。從商周到春秋時期,繼「三苗」之後而居國南者,是處於分化中的「荊蠻」。「蠻」和「夷」一樣,是中原華夏族群對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甚至還處於採集、狩獵生產方式下的族群的泛稱,故字從「蟲」或從「弓」。楚族與華夏族的頻繁接觸,使雙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不斷加強,而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又使民族間的差異性縮小而共同性增長。這樣,及至公元前222年秦滅楚後,原「荊蠻」中的先進部分楚族,便與中原的華夏族融合了,楚文化成了漢文化的主源之一。而「荊蠻」中落後的部分,經過與部分濮、越人口的分化組合後,則形成了盤瓠系統的部落集體。他們是近代漢藏語系苗瑤語族中苗族和瑤族的先民。
黑苗
值得注意的是苗族有很多的支系,按照中國民族服飾文化圖典中有多達100多個支系,而有趣的是苗族劃分支系的標準也不同,有的是以其服飾的色彩有「紅苗」、「花苗」、「青苗」、「白苗」、「黑苗」、「藍苗」等稱謂,花苗主要分布在貴州的貴陽和大定一帶,而花苗在當地還有「大頭苗」和「小花苗」之分。「紅苗」以龍鳳為祖先,主要分布在湖南湘西以及黔東北荔波一帶。而「黑苗」則分布在貴州的黎平一帶,黑苗以神犬盤瓠為始祖,有著著名的岜沙苗寨,著名的鐮刀剃頭的黑苗就是這裡。貴定、龍裡、黔西等處則分布的是「白苗」而白苗人認為蝴蝶是他們的祖母;修文、鎮寧等處分布的則是「青苗,他們以麒麟為圖騰。
藍苗
其中在這些以顏色劃分的苗族下面還有血多以服裝的樣式劃分的苗族支系,例如:
短裙苗也叫錦雞苗族,主要生活在雷公山片區雷山的新橋、獨南、烏的、掌批、橋港、桃江、掌雷、略果等,丹寨的排調、麻鳥、孔慶、掌灣、烏哩、烏佐等,榕江的空申、兩汪、加簸一帶。
短裙苗
長裙苗是廣泛分布在貴州雷山、西江等地。長裙苗的苗服十分大氣與精美,因配以長到腳跟的百褶裙與彩帶而得名,在貴州也稱為雷山式長裙盛裝。
長裙苗
長角苗位於貴州省西北部的六枝、織金、納雍三縣的交界處的大山深處,長角苗的婦女用一支木製長角以及亡故祖先的頭髮伴之以黑麻毛線束成髮簪,遠望像是一對大大的牛角故而得此稱呼。
長角苗
歪梳苗,主要分布在安順市鎮寧、紫雲、西秀區三縣,以婦女在髮鬢點部插一根半月型的木梳而得名,木梳長20釐米。歪梳苗的衣服多半為黑色或者深藍色,當地的「竹王節」是夜郎竹王后裔一年一度的祭祖傳統節日。
歪梳苗
大花苗,在普安、威寧、納雍等地居住著一群自稱「阿卯」的大花苗,大花苗是苗族的一個支系,普安大花苗主要分布在普安縣最北端的龍吟鎮境內。
大花苗
小花苗,分布在黔西北六衝河兩岸,南岸以赫章、水城、納雍、威寧、織金較為集中,北岸以畢節、大方沿岸鄉村較為集中。
小花苗
尖尖苗,分布在貴州安順平壩縣有個名為壩子頭苗寨,被稱為「尖尖苗」。這裡苗族的頭飾帽子,是呈尖尖狀,很像山尖,故取名為尖尖苗。
尖尖苗
除了上述在顏色區分的基礎上,還在不同的服飾顏色中劃分出了不同的區分點,同時也按其服裝的款式有「鍋圈苗」、「披袍仡佬」、「剪頭仡佬」等稱謂,按其居住地有「東苗」、「西苗」、「平伐苗」、「八番苗」、「清江苗」等稱謂,按漢化程度有「生苗」、「熟苗」然而苗族的支系眾多,資料記載約有100多個支系,而現有的資料中統計出了約有60多個支系的苗族,對於苗族的具體支系仍不甚明朗,因此對於苗族的支系研究和考察依舊在進行當中想要分清苗族支系還仍需我們的進一步努力。
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