崞縣窯名字由來(瓷業民俗方言和行話)
2023-10-14 09:53:08 3
景德鎮,原名新平鎮,因為御供瓷器品質優良,宋真宗將年號「景德」賜予這個南方小鎮。之後的1000年間,這裡陶火綿延不斷。在1982年,景德鎮被國務院授予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稱號,是首批24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以瓷業著稱的城市。
「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景德鎮聚集了各地的能工巧匠,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景德鎮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方言和行業俗語。
【件】形容瓷器的大小。
陶瓷工藝品的件是一個體積單位,即一匙羹瓷土為一件,一件工藝品使用多少匙羹的瓷土,就是多少件。古代「件」和「圾」相通。一般40cm左右高的花瓶被稱作「100件」的。
《景德鎮陶錄》註:「陶瓷有以『圾』稱者(俗稱『件』),自五圾起以至百圾、五百圾、千圾」。
清代以前,人們常把「圾」與「件」同時混用,到了清末民初以後,「圾」逐漸被人淡忘,「件」被廣而用之。
但凡小件,肚徑不大的直身瓶,都是用其高度來衡量的。
腹徑大的品種,如天球瓶、大肚花蘭瓶,是用其腹徑來衡量;缸類產品的件數,主要是從其口徑大小來衡量。
營業類產品的件數,主要是從其容量來衡量的。
【茅堧(xián)】指瓷器產品口沿破損
景德鎮方言中把器物破損叫作「茅」,破損的瓷器叫「茅器」,又把物體的邊沿叫做「堧」,如「碗堧」「溝堧」等。
【碌坯】製作坯的意思
景德鎮方言中把對某件東西「加工、製作」稱作「碌」,如「碌飯」(做飯)、「碌酒」(烹調酒席)等,可能是「弄」的音轉。在圓器行業把打雜、做坯、印坯等六道工序統稱為「碌坯」,「碌」有製作的意思。
【不(dǔn)子】指泥料磚塊
景德鎮方言中把實心的塊狀物體稱做「不子」,如「木頭不子」、「石頭不子」,可能是「墩」的音轉。其中「不」是一「橫」下面一「個」,屬於特殊字。制瓷泥料(或釉料)經採集、舂細、淘淨後製成磚狀的泥塊,稱「不子」。
【厾dū筆】
厾,輕擊、輕點,如:厾一個點兒,即用椎狀物輕輕點擊物體。厾筆,畫瓷用的筆,羊毫製成,平頭,用於染抹山水、雲霧等畫面。
【剮wā篤】
用刀具挖削碗、盤等坯底部使之平整光滑,叫做「剮篤」,也叫「剮坯」。景德鎮方言中的「篤」是指器物的底部,其他方言也有此用法。景德鎮行業用語中把「篤」俗寫為「土」字旁加一個「足」,「土足」屬於特殊字。
【七死八活九翻身】
由於陶瓷生產工藝對溫度、溼度、氣壓、降雨等天氣情況有一定的要求。據當地文史專家解釋,農曆七月本地副熱帶高壓最強,氣流多變,對陶瓷燒成的穩定性影響很大,八月到九月氣壓漸趨於穩定,陶瓷燒成率較高,到冬季大寒前後,胎泥結凍難以塑形,只得等待來年開春再生產。
【放水柴】
在鎮區上遊的山區採伐松木、判山出售多在農閒時節,通常為立冬以後到第二年春分之前(農曆十月到次年二月),農民從事採伐、挑運的副業,此時窯柴被堆積到柴山附近的小河邊。直到次年春季,雨量逐漸豐沛,河流漲水,將松柴翻入江中順水而下。這樣,從四面八方山區翻入的松柴,順著支流小溪在下遊柵口處統一收集、堆放,等待柴船統一運輸,這樣運輸的松柴,當地人稱之為「放水柴」。
【收紗帽】
滿槎(chá)窯時,因小器匣缽直徑大,頂端留有空隙,為了不浪費窯位,空隙處常常補滿零星大器。這些大器放在頂端,形如紗帽,又由於這是滿窯的最後一道工序,故名「收紗帽」。
【撿麻雀】
出窯清匣時,揀取匣內遺漏的瓷件加「撿麻雀」。因器型小,在匣內猶如麻雀在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