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筆可以練出來(好文筆是讀出來的)
2023-04-23 17:20:18
好文筆是讀出來的?之所以用了這麼個標題,意在旗幟鮮明地反對如下觀點:好文筆是寫出來的。
我認為在提升文筆的訓練中,讀比寫重要。只讀不寫,寫作仍舊可以提升;但只寫不讀就未必了。「熟能生巧」這個詞只適用於簡單的手眼配合、肌體平衡活動,而任何一門艱深的學科,後起之秀再怎樣天賦異稟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才好開拓。語言文字何其精微複雜,埋頭硬寫絕對難以搞定。必須閱讀經典作品,取法乎上,寫作才有可能獲得實質提升。
怎樣取法呢?一個基本的判斷是,不要跟從那種陳詞濫調:使用了什麼手法,寄託了什麼感情,表現了什麼精神,傳達了什麼思想?分析文章完全踩不到點上。
舉個例子說明,且看魯迅《秋夜》的著名起段: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有些是怎麼講解的呢?「這是運用反覆的修辭手法,指出讚頌對象,使讀者有一個突出而強烈的印象。」是不是感到牽強敷衍,隔靴搔癢,解釋力弱到令人過目就忘?咱還是來看看作家張大春的說法吧:
(如果將魯迅的原句)修剪成「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棗樹」這樣的兩個句子,乃至於「我的後園有兩株棗樹」這樣的一個句子。一旦修剪下來,讀者將無法體會那種站在後園裡緩慢轉移目光、逐一審視兩株棗樹的況味。修剪之後的句子也將使《秋夜》的首段變成描寫棗樹的準備;然而魯迅根本沒準備描寫棗樹呢——或者應該這麼說:棗樹只是魯迅為了鋪陳秋夜天空所伏下的引子,前面那4個「奇怪而冗贅」的句子竟是寫來為讀者安頓一種緩慢的觀察情境,以便進入接下來的5個句子:「這(按:指棗樹)上面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沒有見過這樣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
張的解釋令人信服。為什麼信服?因為任何讀者,只要用心跟隨魯迅的文字,他的大腦裡呈現出的情境——鏡頭的轉移以及畫面的切換,一定和張大春所言如出一轍。只不過普通讀者難以像小說家那樣感覺銳敏而得於心,文字嫻熟而應於手,因此只能一面朦朧覺得教案的解釋不對勁,一面卻又口中囁嚅說不出所以然。而得到真正通透的解釋後,除了恍然大悟的智力愉悅外,倘若讀者有心,就可以從中學到一些關於文章起承轉合、控制節奏的技法了。
在本書中,我將試著以一個世故讀者的犀利的眼,看穿貌似渾然天成的作品下作者的匠心,並將它們條陳出來。這些作者包括但不止於魯迅、張愛玲、沈從文、汪曾祺……希望我的發現能夠給執著於提升文筆的人們一點啟發和助益。(《大師們的寫作課》 舒明月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6年10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