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由來和傳統(中秋節的來歷由來簡述)
2023-10-14 00:36:14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古代曆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農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被稱為「仲秋」,而農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稱為「中秋」。
還有一種說法是嫦娥奔月演變而來,話說遠古時期天上有十個太陽,有一力大無比的后羿解救蒼生射下九日,王母賜神丹,后羿之妻嫦娥誤食而飛升於月,后羿念之,百姓同與擺食祈求后羿與嫦娥能團圓,慢慢形成了中秋佳節。
據說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繫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除了賞月和吃月餅之外,不同地區的人們也都根據自己的地域傳統和社會風情來歡慶中秋,形成了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風俗。如南方許多地區盛行中秋賞桂和觀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兒爺,此外還有廣州的樹中秋、安徽一帶的燒塔、香港的舞火龍等等,很多少數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習俗,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節日文化。
中秋節目前還沒有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傳統節日中目前只有端午節於2009年10月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除中國外,東北亞的朝鮮、韓國、日本都過中秋節。
2008年開始我國將中秋節列為法定節假日。
其實關於中秋節的說法很多,希望大家各抒己見互相交流。
(聲明:本人本著互相討論學習目的,此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做他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