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有過大地震嗎(莆田這座碰到八級大地震都沒塌的建築太神奇了)
2023-10-14 12:18:02 11
東巖山,位於莆田市區之北,原名烏石山,因為山勢像麒麟一般,因而又名麒麟山。是莆田的文化之山,也是千年興化府城的文化圖騰。在這裡可以領略到莆田有名的二十四景之一——東山曉旭。在半山上有一報恩寺,始建於宋淳化(公元990年),雖地處鬧市之中,但此處卻絲毫未受外界的影響,始終保持著遠離塵囂的寧靜和純粹。
沿著一片居民樓向上進入山門,首先入眼的是塊被大龍眼樹遮擋住的石碑,這塊石碑是方氏宗祠碑,立於明朝嘉靖年間。左邊的牆壁上鑲嵌著一橫石額「僕射裡居」,來自於橄欖巷。僕射的意思是百官之長。單看刻字,可能會有人誤以為這裡是某個古人的故居。實則不然,這塊石額與居住在橄欖巷的北宋尚書陳靖有關。陳靖,字道卿,莆陽延凌裡橄欖巷(長壽街廟前)人。莆田的標誌性建築古譙樓後面原為陳靖的宅第,他為人好學通古今,忠誠質直,多次進諫忠言良語都被朝廷採納,死後獲得神宗嘉獎贈名尚書左僕射。
繼續往上走就可以看見東山報恩寺最有代表性的建築——東山報恩塔,此塔建於宋紹聖年間(1094—1097),比1165年建的釋迦文佛塔早68年。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存的一切結構都是北宋遺存下來的原物。只有基座上的走廊外圍的石欄杆和欄板石,有些是新補上的。雖然歷經千年,滄桑巨變,但仍保存完整。整座塔造型古樸,八角三層空心石構,高約20米四面開拱門。裡面建有石梯,可以通往二樓。據說初期是有開放的,後面怕遊客攀爬有安全隱患便加了一道鐵欄杆,用一把鎖鎖住了。拱門外兩邊外牆各浮雕金剛力士一尊,共8尊,雖形象各異,但都是身披甲冑拄劍而立,威武雄壯,護衛寶塔。塔基八面浮雕有37隻獅子,各具情態,生動逼真。
報恩寺石塔施工技術及雕刻工藝,均堪稱我國樓閣式空心石塔的經典之作。塔壁使用的每一塊巖石都是精心加工雕琢過的花崗巖,雖各有差異,但卻契合緊密,以縱橫交錯的方式堆砌,形成有弧度的內牆。不由的讓人欽佩古代匠人的鬼斧神工。
作為古物,必然有許多故事傳說,報恩寺塔也不例外。據傳,明朝年間(1604年)莆田發生過一次大地震,莆田城內山石皆崩。地震使得興化(莆田)地勢整體上升,於是就有了興化平原。山崩地裂之中,房屋傾塌無數,而報恩寺塔卻屹立不倒。
當時的莆田百姓感到無比震驚,為此,報恩寺塔被不少莆田人說成為古時抗震建築的代表。不過,追其原因其實應該是歸功於報恩寺塔的建築結構,報恩寺塔的塔基牢固寬大,比塔身大了許多,而且牆壁薄中間還是空心的,整塔座重量輕盈,重心也低,遇到強烈搖晃,也不容易倒塌。加上古時工人在建築用料上沒有偷工減料的成分,使得石塔粘結牢固,整體結構也更加穩定。
作為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塔,蘊含了古人絕妙的智慧。2019年,東山報恩寺塔躋身第八批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是不可多得的瑰寶,值得我們加以保護和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