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a物聯網產品(區域網基因的LoRa技術)
2023-10-16 00:28:32 1
lora物聯網產品?
被阿里「拐進」廣域網領域的LoRa
,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lora物聯網產品?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lora物聯網產品
被阿里「拐進」廣域網領域的LoRa
2017年,阿里巴巴想要進入工業物聯網領域,只有雲還不夠,為了爭奪對於LPWAN的產業話語權,準備和運營商幹一架,但苦於手裡沒有可連接的東西,國家是不可能單獨為他來授權一個頻段的。
於是,阿里巴巴先是作價12.233億元從賠款困頓中的中興通訊手裡買來中興軟創43.66%的股權,成為中興軟創的實際控制人。據了解,中興軟創曾為全球70個國家的145家運營商提供技術支持服務,幫助它們構建和完善自己的業務支持系統(BSS)和運營支持系統(OSS),也是國內三家運營商BSS/OSS的核心供應商。這意味著,在接手中興軟創之後,阿里巴巴將擁有初具規模的電信運營商渠道與能力。
緊接著,阿里巴巴又聯手美國的一家無線通信公司Semtech來做一個協議,因為這家公司以LoRa技術著稱,該技術工作在非授權頻段,布局起來相對自由。
在這之前,LoRaWAN的戰場主要以區域網或城域網為主,沒有全球性互通的網絡,很難實現漫遊,大規模的核心網供應商都是與運營商合作,提供服務。而阿里巴巴的需求是做涵蓋室內小場景的廣域物聯網,場景要求實現壓秒級的響應,數據還必須可在本地流轉,無需上雲,實現設備間的相互通信,漫遊需求也較高,這與傳統的LoRaWAN協議中的NS和AS數據處理機制以及喚醒機制等都存在違背之處。
於是,Semtech決定聯合阿里巴巴LinkWAN團隊定製一種基於LoRa技術的全新協議——D2D,實現設備與設備間的通信。
LoRa迎來市場第二春
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雲號稱要在2023年前連接100億臺設備。說幹就幹,阿里巴巴與中國鐵塔合作,在杭州和寧波持續建了幾千個基站準備商用,基站掛在鐵塔一半高的位置。有消息稱,阿里巴巴在自有的業務中,分別用4個LoRa微型網關和4個基站完成了20萬平方米菜鳥園區的LPWAN網絡建設。騰訊見狀,也在深圳建了1000個不到點的基站,覆蓋南山區,宣稱要為城市、金融、醫療、零售和工業等提供智慧解決方案。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LoRa迎來市場第二春。知乎上一位名叫shoko camel的參與過阿里LINKWAN早期試點項目的工程師的說法也印證了這一點,他說:「16年以前物聯網領域LoRa很火,之後NB-IoT很火,18開始LoRa又重新被人重視,個人感受很真切。」同時在他看來,CLAA/LINKWAN同臺競爭,還是LoRaWAN標準更符合物聯網各個領域的大小開發者的開發習慣。
為什麼說LoRa具有區域網基因?
在講這個問題前,我們來了解一下LoRa技術的部分基本技術指標。首先,LoRa採用擴頻技術,工作在非授權頻段,ISM頻段包括433MHz、470MHz、868MHz、915 MHz等,一個LoRa網關可以連接成千上萬個LoRa節點,傳輸速率18b/s~62.5kb/s。
重點來了,433MHz、470MHz、868MHz、915 MHz這些頻段是非授權的,非授權意味著免費,也意味著字面上的「人人可用」,信道就會變得異常擁擠,歐洲的868MHz、美國的915 MHz尚有國家級規範。但在中國是另外一種情況,470-510 MHz這40MHz的帶寬原來是授權給廣電用的,但廣電一直不那麼強勢,沒有主動收回來,所以工信部就出了很多文件,通俗地講就是:「你可以用這個頻段,但我不保證信道乾淨,不保證你不受影響。」言外之意:「你受影響是應該的,但你不能去影響別人。」
因此,為了防止亂象,不給廣播、衛星監控等造成大量的幹擾,繼2017年發布徵求意見稿後,2019年工信部發布公告《微功率短距離無線電發射設備管理要求》,在該公告中將LoRa正式歸為微功率短距離的第四部分民用計量儀表,限制LoRa只能在建築樓宇、住宅小區及村莊等小範圍內組網應用,任意時刻限單個信道發射,且必須具備「發射前搜尋」等幹擾規避功能,不能被用戶關閉或者調整。若使用頻率與當地聲音、電視廣播電臺頻率相同時,不得在當地使用;若對當地聲音、電視廣播接收產生幹擾,應立即停止使用,待消除幹擾或調整到無幹擾頻率後方可重新使用。
此外,該公告還規定了LoRa在中國的使用頻率範圍是470~510MHz,發射功率限定在50mW,單次發射持續時間不得超過1s,並對發射功率譜密度限值、佔用帶寬和頻率容限等作出了規定。
綜上,LoRa不論是從漫遊問題、發射功率還是持續發射時間的角度出發,都是不具備廣域網條件的,而工信部的這份公告也正式判定LoRa是一種具有區域網基因的技術。
區域網基因下,LoRa為何能傳得遠?
LoRa帶著區域網的基因能傳得遠,是因為其接收靈敏度很高,能做到-140dBm,而像普通的區域網技術,例如藍牙的接收靈敏度通常只有-95dBm,這一進一出相差45dB。傳統藍牙設備的最大發射功率分3個等級:Class1為100mW(20dBm),Class2為2.5mW(4dBm),Class3為1mW(0dBm),而LoRa網關和節點調整的最大功率分別為27dBm和22dBm。排除實際環境幹擾,以多出40dB的鏈路預算為例,藍牙的發射功率需要是LoRa的10000倍,才能和LoRa達到相同的傳輸距離。因此對於長距離接收,LoRa有獨霸江湖的利器。
具體實現方面,磐啟微電子的創始人及CEO李寶騏表示:「在給定的發射功率下,要提高LoRa的傳輸距離,只能提高接收靈敏度,通過射頻的噪聲係數,降低NF,可以提高靈敏度,減小通信帶寬,以及解調信號與噪聲比,優化SNR來提高靈敏度。」他高度讚揚了Semtech的多項技術專利,正是這些技術專利的貢獻,才有了LoRa傳得遠的可能。
為什麼要引用他的話,因為磐啟微電子是國內唯一擁有全自主研發的Chirp-IOT技術的一家本土公司,作為公司技術主力,李寶騏對這些技術了熟於心;從市場的層面來講,磐啟微和Semtech是競爭對手,但他們的業務面向會有所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關於LoRa技術的研發難度,阿里巴巴一開始也對Semtech產生過懷疑,阿里巴巴的總裁曾想繞過Semtech的專利來做,後來還找專利律師進行過評估,花費了半年多時間,結果發現真的很難繞開,於是對Semtech的技術變得很認。
LoRa只是解決了距離問題,和NB-IoT並非競爭關係
從技術生態的角度來看,LoRa和NB-IoT技術相差很遠,LoRa是一種物理層的調製技術,可將其用於不同的協議中,比如LoRaWAN協議、CLAA網絡協議、LoRa私有網絡協議和LoRa數據透傳等。而NB-IoT是一種成熟的廣域網協議,2016年6月獲得3GPP通過,2020年7月被接受為ITU IMT-2020 5G技術標準,從此NB-IoT被納入全球5G標準。
從應用生態的角度來看,LoRa和NB-IoT的應用方向也不一樣,需要強漫遊的地方只能選用蜂窩物聯網(基站多,運行穩定),需要高速移動的地方LoRa會更適合,當然蜂窩技術中的eMTC可以彌補NB-IoT高速移動的缺陷,但此處僅對前兩者進行對比。
此外,工作在ISM頻段的LoRa因為支持企業自建、產業鏈更成熟、更靈活的組網方式等原因,可以很好的彌補NB-IoT的不足,尤其是在智能樓宇、智慧園區、智慧港口這類用戶不希望數據經過運營商的環境中,以及像環境監測、畜牧養殖、礦井監測等偏遠或者環境惡劣等NB-IoT覆蓋不足的場景。
因此,LoRa只是解決了距離問題,和NB-IoT並非競爭關係,兩者既有交疊,有各自擁有獨門特色,在市場中相輔相成。根據IoT Analytics的預測,2017- 2023年間,低功耗廣域網絡連接數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109%,到2023年低功耗廣域網絡連接數總數超過11億,用戶在此類連接上的支出超過47億美元。2018年,NB-IoT和LoRa已經佔據了低功耗廣域網絡70%的市場份額,這一比例還在持續增長,到2023年會達到85%。
此外,2016年到2018年間,LoRa處於暫時領先地位,不過由於全球主流運營商的支持,NB-IoT這幾年得到了飛速發展。根據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21年4月,全球已經有71個國家投資建設了129張移動物聯網,其中NB-IoT網絡達到93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