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廢的東西要把它撿起來(不希望它們埋沒在相冊裡)
2023-09-22 09:34:13 2
荒廢的東西要把它撿起來?作為寧波最具代表性的近現代建築之一,靈橋建成已78年上個月,上海老人李思穎把一張當年靈橋竣工後的全景原照送回了寧波而昨天,又有兩張有關靈橋的老照片被捐贈到了寧波市圖書館,記錄的是靈橋竣工前夕景象和通橋典禮場景,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荒廢的東西要把它撿起來?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荒廢的東西要把它撿起來
作為寧波最具代表性的近現代建築之一,靈橋建成已78年。上個月,上海老人李思穎把一張當年靈橋竣工後的全景原照送回了寧波。而昨天,又有兩張有關靈橋的老照片被捐贈到了寧波市圖書館,記錄的是靈橋竣工前夕景象和通橋典禮場景。
捐贈人姓陳,今年已82歲,是土生土長的寧波人。接受採訪時,陳老先生顯得很低調。他並不希望記者在報導中提及自己的姓名,也不願意在鏡頭中露臉,表示只是為了給這兩張照片找個好歸宿,「我年紀大了,子女又沒人有興趣去保存,我不希望它們永久地埋沒在我的相冊裡。」
通訊員 喬津晶 記者 朱琦琳 攝影 記者 賈東流
靈橋老照片記錄了什麼?
竣工前夕和通橋典禮繁榮場景
昨天,在捐贈儀式上,記者見到了這兩張靈橋老照片的「廬山真面目」。兩張照片歷經近80年的時間洗禮,雖然整體已泛黃,但其中的內容依然清晰可見。
一張記錄靈橋通橋典禮場景的照片尺寸略小,約為三寸。照片中景象相當熱鬧,大橋東西兩端各搭有高大的彩牌樓,橋上滿是看熱鬧的人群,在鑼鼓和爆竹聲中欣喜若狂。
另一張記錄靈橋竣工前夕景象的照片,則為五寸大小。照片中靈橋鋼梁環拱、鋼柱挺立,在陽光下顯得凝重壯美。西側腳手架上,幾個建橋工人正在進行最後的緊張施工。而在近端,舊靈橋的木質浮橋依然橫臥江面,行人、黃包車、自行車在江流起伏中行進著。
照片中兩座橋相互映襯,形成鮮明對比。照片的右下角,印著一行字「靈橋今昔 寧波中華攝」。陳老先生告訴記者,這張照片是1936年5月由當時的寧波中華照相館拍攝,「後來我們的一位遠房親戚把兩張照片轉贈給了我父親,我父親在我大學畢業時又送給了我。」
據了解,陳老的遠房親戚叫洪昌定,原先是上海華達菸草公司的賣辦,因出資捐助靈橋改建而應邀參加當年6月的通橋典禮。這張照片,就是當時作為珍貴禮品送給他留作紀念的。
老照片身上可有什麼故事?
曾寄託陳老對故土的懷念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寧波人,陳老先生對於靈橋有著很深的感情。1936年6月27日靈橋舉行通橋典禮,當時只有4歲的他從鄞州走馬塘走到市區來看「熱鬧」,「當時的遊行時間之長,遊行隊伍表演節目之多、規模之大,可算是史無前例。」
1957年,陳先生大學畢業被分配去北方工作,父親把這兩張照片作為禮物送給了他。「我在北方呆了14年,照片一直帶在身邊。想家的時候,就會把照片拿出來,看看靈橋。」陳老說,在離家的漫長歲月裡,兩張照片就成了他對故土懷念的一種寄託。
陳老先生說,自己一生與靈橋發生過很多關係—1949年9月,尚在念中學的他曾親眼目睹國民黨的飛機把靈橋橋面炸得千瘡百孔。但歷經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多次炮火洗禮的靈橋,始終沒有坍塌。為什麼這麼神奇?這個疑問直到他上了大學才解開。
「我大學學的是工程專業,也曾是一位建築師。」陳老解釋說,靈橋在受力體系中屬於三鉸拱結構,每片拱架都由三個滑輪支撐,只要拱架中間連接處的一個滑輪和橋腳兩邊底部的滑輪不被破壞,那麼整個橋梁就不會垮掉。了解原理後,陳老對靈橋的喜愛之情就更深了。
為何想要把老照片捐出來?
怕它們永久埋沒在相冊裡
收藏了幾十年的「寶貝」說捐就捐,陳老先生為何要這麼做?記者了解到,給他帶來觸動的,是上月底一則「靈橋老照片漂泊78年回家」的報導。當時,李思穎把父親拍攝的靈橋竣工後全景原照捐給了寧波市圖書館,其父李蟠曾參與靈橋的設計建造。
「看了報導後,我很激動。因為我自己年紀大了,子女對保存這兩張照片又興趣不大,當時我正在為它們的去處發愁。」陳老先生說,自己隨後馬上提筆給寧波市圖書館賀宇紅副館長寫了一封信,表達了捐贈的意願。
記者發現,相比李思穎捐贈的靈橋竣工全景原照,此次陳老捐贈的兩張照片是不同的拍攝角度,而且內容上呈現當時靈橋通車在即的繁榮景象,是一種很好的補充。陳老表示,「雖然當時有多少照片我並不清楚,但是我相信這兩張照片有它們的價值。」
這次捐給寧波市圖書館,可以說了了陳老一樁心事。在他看來,這也是兩張照片最好的歸宿,「我此前很擔心它們會永久埋沒在我的相冊裡。現在捐出來是好事,也許別人也想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