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西山十怪傳說(處於鬧市的西北第一禪林)
2023-09-22 18:57:40
西安寺廟多,名寺更多,不說終南山裡的寺廟,就是藏在鬧市中的寺廟也不少。大隱隱於市,這座藏在鬧市裡的寺廟,深究一下,故事多得驚人。
今天說的這座寺廟就是臥龍寺,不是老西安,估計都沒有聽過名字;這座寺廟頭頂著「西北第一禪林」的名頭,曾經讓「康聖人」都感嘆:我知道為什麼孔夫子不西行了。
這個故事廣為流傳,說是1923年陝西督軍劉震華為了附庸風雅,請康有為入陝。當時康老先生聲譽正旺,留字題詩,到處受吹捧,康老先生很謙虛說自己「老而不死」。
一些文化名人為了沾沾「康聖人」的光,邀請他到處轉悠。有一次康有為應邀到臥龍寺,看到了宋版《磧砂經》。這康聖人心裡就有些想法,說是拿回去翻閱,第二天就匆忙離開西安。
消息一出,廟裡的和尚大驚,吆喝了一批陝西名人就跑去攔截,據說一路追到潼關,好說歹說才把經書要回來。
列位看官,你要不知道這部經書的珍貴的話,可以查查宋刻版書的價格,據說薄薄的一兩頁紙,現在換套別墅是沒什麼問題的。《磧砂經》系南宋紹定四年(1221),平江府磧砂延聖院比丘尼弘願斷臂募化,刻版刊印經律論三藏,聖元至大二年(1309)全部完工,歷時八十八年。
1930年 朱子橋將軍在西北賑災的時候,在西安臥龍寺發現了宋代磧砂版的藏經,大喜過望,回到上海後,會同一些佛教文化名士,建立「影印宋版藏經會」,籌集善款,影印了宋版藏經五百部。
這是後話,我們接著說康聖人的故事。當時西安人就編了一副對聯:「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橫批「壽而康」,整個對聯不但把「康有為」三個字嵌入,而且上聯隱含了國之將亡必有妖的「妖」,下聯隱含了「老而不死是為賊」的「賊」,直罵康是「妖賊」了。
不過後來還有一個版本,說是康有為給臥龍寺題寫寺名的時候,吃完素齋去方便,在後院看到有人做鞋墊,鞋墊文字頗為古老 ,上前細看,大為吃驚。他也是一個藏書家,感覺這仿佛就是《磧砂藏》。
飯也顧不得吃了,問方丈和尚找其他的經冊,發現很些經冊因為長期不翻動,已生了蠹魚,康聖人深為哀嘆,於是和方丈和尚談了若干條件交換,方丈答應了康帶走。
在叫軍人拉經書的時候,因軍人無禮發生了一些糾紛,後來又叫報社的記者知道了,前去一查,才知道《磧砂藏》的交換事件,傳揚給陝西文化界後,引起公憤,這事情就弄大了。這件事在《李儀祉先生遺著》中還有記載。
康有為是這樣認為的:「此經已如斷玉,若不即刻搶救,將成齏粉」。
丟碑我去臥龍寺好多次,這次是陪著朋友去的,在講完上述故事的時候,這個寺廟已經逛得差不多了。忽然間,朋友問了一個問題:咋沒有看見幽冥鍾?
什麼幽冥鍾?看了門口的石碑,我才知道這裡有一口石刻鐵鐘,也是省文保,我就問旁邊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只是笑,給我指指另外一方石碑,說看背面。
這一看,才知道是宋鹹平6年,這裡鑄造的一口幽冥鍾,重達3000斤,只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下落不明。
3000斤的大鐘下落不明,這不是偷走了,這是明搶,也只有在那個年代才有的事情。想想在那個時候灶房裡的鍋都砸了,大門上的鎖子也擰了,這裡放著這麼重的大鐘,加上「破四舊」風潮,不被拿走都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現在的臥龍寺裡清幽安靜,就是現在也有寶物,我禮拜了高僧的舍利後,恰逢鐵樹開花,也算是看到了奇景。
臥龍寺創建於漢靈帝時(168-189年),隋朝時期被稱為"福應禪院",唐朝時因寺內保存著吳道子在這裡畫的觀音像,又稱"觀音寺"。宋初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終日高臥,時人呼為"臥龍和尚"。清同治七年(1868)《臥龍寺重修碑記》載:「宋初有禪師,法名臥龍,太祖曾幸此寺與談佛法,機緣相契,以為先兆,遂改為臥龍寺。」
慈禧太后「西狩」的時候,施銀千兩重修殿宇,慈禧還親書"慈雲悲日"、"三乘迭耀"匾額賜寺,並為山門書額 "敕建十方臥龍禪林"。光緒皇帝給天王殿書"歡喜地"門額一方,加上西藏蒙古的喇嘛、王公們千裡迢迢送來各類真品、佛像,其中佛像均詔令送臥龍寺供養。
在那個特殊的年月,方丈朗照法師,知客圓徹法師被迫害殞命,僧人離寺,佛像法物被毀一空,工廠單位進住於內,寺院面目全非。只有寂意和尚死不離寺,充當工人參加勞動。
1984年僧人入寺後,寺內的和尚才開始四方籌款,建設寺院,並收回一些房屋。記得九十年代初的時候我來過這裡,還是個殘破的老房子。
臥龍寺保持禪宗叢林制度和傳統戒規。堅持坐香修禪,這裡被稱為西北第一禪院,盛名之下,必有其獨到之處。
作者:雲水終南
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歡迎關注,歡迎轉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