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除了種植業還有什麼(三百六十行裡面沒有農業)
2023-09-22 17:06:12 3
「農業」易感知,難說清。因為工作關係,常常會接觸一些打算跨行做農業的企業或朋友,在交流中,大家幾乎都認同國家現在很重視農業,現在每年農業投資比重都超萬億,每年的一號文件也都是圍繞農業的,從中央到地方,各種促進三農發展的政策也很多,覺得農業是未來國民經濟的「風口」,所以非常想轉型作農業。但當我問起他們對於「農業」這兩個字的理解時,很多人又不知如何回答,總是有一種「似知非知」的感覺。
弄清「農業」的概念和邊界對於想要轉型做農業的企業、個人或求職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比方說,化肥企業、農機企業、飼料加工企業算不算農業企業?再比方說,大米加工、水產捕撈、種苗培育、灌溉……算不算農業?這些不同領域或行業所需要的知識結構、關係資源都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不把這些問題弄清楚,在制定企業戰略、經營目標或者個人職業發展時,就可能選錯方向、盲目投入或者難以發揮個人價值。
「農業」範圍很廣泛,但有標準。我們通常說的農業,一般分為「狹義」農業和「廣義」農業兩種。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劃分,狹義農業就是指種植業(大類編號為「01」,類別名稱為「農業」),包括糧、棉、油、糖、菜、果、藥等9個中類、30個小類農作物的種植;廣義農業就是泛指「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包括5個大類,34個中類,68個小類。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化肥生產、農機生產、飼料加工等都不屬於農業。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是國家層面官方分類標準,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分類體系,比如「Wind」終端對農業上市公司的分類就包含16個一級分類,其中就將「飼料加工」納入了「農業」範疇。
農業的2種分類
「農業」是產業,不是行業。一般說來,具有高度相似性和競爭性的企業群體組成某個「行業」;而「產業」是指利益相關、分工不同的各種相關行業的總稱。一個產業可以包括多個行業,但一個行業只能屬於一個產業。概括地說,行業是企業的總和,產業是行業的總和,經濟活動是產業的總和。無論按照哪一個標準分類,農業都是「產業」而並非「行業」,這跟我們對「三大產業」的認知常識也是吻合的——農業是第一產業、工業和服務業分別是第二和第三產業。
「產業化」運作要基於品類。一個企業在發展壯大過程中,一般都會走向「多元化」。多元化又可分為「相關多元化」和「不相關多元化」。「不相關多元化」就是企業要「另起爐灶」幹一項新業務;「相關多元化」戰略又分為「縱向」多元化和「橫向多元化」,其中縱向多元化也可以稱為「產業化發展」戰略,通常是在企業現有經營範圍基礎上,向產業鏈上遊、下遊延伸發展。比如,一個中大馬力拖拉機製造企業,向產業鏈上遊可以拓展到發動機、變速箱研發製造,再往上遊走,可以延伸到重要零部件、輪胎、傳感器等領域;向產業鏈下遊可以拓展到融資租賃、生產託管服務等。但如果這個中大馬力拖拉機企業打算拓展小馬力、大馬力或者無人駕駛拖拉機業務的話,那就都是「橫向多元化」了。抽象地說, 「縱向多元化」戰略就是企業圍繞現有產品品類,沿產業鏈向上或向下延伸發展,發展成一個縱向「產業鏈條」;「橫向多元化」戰略就是企業以現有品類為基礎,橫向整合相同品類不同規格的企業,從而在企業所處的行業中佔據有利競爭地位。
企業多元化戰略不同,發展路徑、發展難度都有很大差別。一般說來,由於跨專業和跨行業的問題,不相關多元化難度要大於相關多元化,縱向多元化難度要大於橫向多元化。假如一個企業的戰略是這樣:先做非相關多元化、再進行縱向多元化,然後再橫向多元化,那麼難度大小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有些農業企業多元化戰略在開始的時候都是「做加法」,但到發展到後來又開始「做減法」,究其原因,就是在最開始多元化發展時,沒有認清農業的複雜性,沒能清晰地制定出多元化發展路徑。
農業發展戰略,一定要細化到品類層面。對於一個具體企業而言,談到「產業鏈」「產業化」,都是指某一品類的產業鏈或產業化,比方說「玉米產業鏈」「玉米產業化」。因為農業本身就是產業,涵蓋眾多行業和無數個品類,戰略一定要明確到品類層面才更容易落地和執行。如果不是明確到品類,而只是明確到「要做種業」「要做種植業」「要做主糧」這個層面,在落地執行的時候往往由於品類過多,容易造成要麼多點切入攤子鋪得過大,要麼反覆權衡難以決策。
綜上,「農業」是一個既簡單又複雜的概念,日常隨便說說關係不大,但在涉及企業轉型、戰略制定和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關口時,還是要把農業的概念、內涵、邊界搞清楚,同時再理清企業、行業、產業的相互關係,才能有效避免走彎路、多花錢、浪費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