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工業化及裝配式(體力活變技術活)
2023-09-22 12:07:50 1
新華社廣州2月13日電(記者洪澤華)裝模、上油、扎筋、埋件、檢驗……在廣州市花都區的「中建·智造」基地疊合樓板自動化流水生產線上,員工只需按動幾個操作按鈕,在2分鐘的時間裡,一塊疊合板便澆築出爐。
2021年7月,這座由中建四局一公司承建、佔地157畝的全產業鏈裝配式建築生產基地正式投產。該基地具有智能化製造、智慧化管理、立體化儲運、一站化物流、綠色化運營等特點,內設有專門儲存和養護混凝土澆築構件的「立體養護窯」,可以同時存儲114個大模臺。
傳統建築業大部分是現場現澆作業,而裝配式建築則把傳統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現場作業工作轉移到工廠進行,在工廠加工製作成建築用的構件和配件,再運輸到建築施工現場,通過精準可靠的連接方式在現場裝配而成。
「中建·智造」基地疊合樓板自動化流水生產線。受訪單位供圖。
近年來,我國出臺多部關於裝配式建築的規劃和意見。《廣東省建築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築,政府投資工程帶頭發展裝配式建築,保障性住房、大型公共建築項目原則上應實施裝配式建築。到2025年,珠三角地區城市裝配式建築佔新建建築面積比例達到35%以上。
在建築行業工作了17年的鄭家芬感嘆裝配式建築方式給工地帶來的改變。「以前工地上的機器一作業到處都響轟轟,講話要大聲吼才聽得見,塵土滿天飛,空氣汙染嚴重。採用裝配式建築後,許多材料都是工廠直接生產好的預製構件,建築垃圾比以前減少很多,更環保了。」他說。
「中建·智造」基地疊合樓板自動化流水生產線。受訪單位供圖。
以裝配式建築為代表的科技創新,不光實現了節能減耗、提質增效,同時也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讓工人從「出體力活」向「出技術活」轉變。
在「中建·智造」基地,產業工人合計127人在崗,其中女職工22人,佔比17%。35歲以下的產業工人合計63人,佔比50%。來自重慶的24歲工人冉紅芳已經能熟練地獨自操作設備進行生產,像她一樣的年輕工人可以在培訓後迅速掌握崗位職責、工位標準和作業流程,實現獨立作業。
在建廠之初便來到「中建·智造」基地的陳健康、杜家豔夫婦從事裝配行業有了一定年頭,因為技術過硬,夫妻倆的薪資待遇得到了明顯提升。自國家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推進以來,許多人和陳健康、杜家豔夫婦一樣,通過技能學習,實現了由「農民工」到「合同制」員工的轉化。企業針對產業工人制定的培訓計劃,助推他們從工人變成專業優、技能熟、水平高的工匠。
來源: 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