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霸之別的基本內容(王霸之基地-關中平原)
2023-09-22 07:43:29 6
八百裡秦川,孕育了十三個朝代,八百裡秦川,見證了漢民族的崛起與擴張,八百裡秦川,鋪起了絲綢之路的起點,八百裡秦川,目睹了無數紛爭與戰火。這裡見證了漢唐之強盛,也見證了漢民族的悲涼史。這裡譜寫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發展史,在唐朝及以前,中國歷史就基本上以此為中心上演。關中平原為什麼在中國歷史上這麼重要呢?分析一個地方的歷史以及地位,那麼首先要從地理上分析,地理歷史不分家。
從地理上來看:關中平原東西長約300公裡,地勢西高東低。經渭河、涇河、洛河衝積成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暖,農業發達,號稱」八百裡秦川「。是中國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承載了大量的人口,為關中繁榮打下堅實的基礎。有了肥沃的土地,特別是鄭國渠修建以後,讓關中的農業更上一層樓;發達的農業,眾多的人口,就有了誕生政權的基礎。周人、秦人政權都是誕生於此。但是一個政權光有農業、人口、經濟基礎還不行,還得有退可守,進可攻的地理環境。關中平原顧名思義是在幾個關隘的中間;關中平原西北是蕭關,東部是潼關、函谷關,西南是大散關,東南是武關;關中平原南部是秦嶺,西部是隴右高原,北部是畫圖高原,西部是黃河天險,所以這四個關口都是進出關中的必經之路,地理位置險要,易守難攻。外部勢力想要進來非常之難。所以關中平原就成為了一個王朝的興起地。
關中平原地理位置
鄭國渠
從地緣政治上來看:關中平原在中國地緣政治上也處於關鍵位置。是中國地緣政治黃金三角(關中平原-伊洛盆地-南陽盆地)之一,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關中平原南邊通過蜀道(子午道、斜谷道、陳倉道、駱谷道)連接漢中平原,其中適合一定規模部隊進軍的陳倉道上有大散關守護;西邊是隴右高原,通過六盤山與黃土高原之間的的古道連接河西走廊,古道上有蕭關守護;東邊通過崤函古道連接伊洛盆地,古道上有潼關和函谷關守護;東南通過秦嶺與伏牛山之間的交界地帶連接南陽盆地,有武關守護。這幾個地方在中國的戰略地位都是重量級的,這樣優勢的地緣政治,關中平原就有了爭奪天下的資本。弱小時龜縮關內,低調發展,死守四關,而關中的敵人一般來自西北部少數民族和中原勢力,所以潼關和函谷關是重中之重,但是這兩關是天下數一數二的雄關。潼關在歷史上就沒有被正面攻破過。函谷關,戰國時期東方六國進攻伏屍百萬。所以就有了過秦論: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用現在來說就是,強大時南取漢中,巴蜀(天府之國)為帝國之霸業輸血;東取伊洛盆地以及河東之地,東窺中原,為進取中原作為前進基地;西取河西走廊為帝國騎兵發展提供馬場,作為分割打擊遊牧民族的基地;東南奪南陽盆地,作為南下的橋頭堡。
關中平原地緣政治
從歷史上看:關中平原是周人,秦人的發源地;周人以此為基地,默默發展。利用商人進攻東夷之機,穿過崤函古道,會師孟津,通過牧野之戰一戰定乾坤,建立800年周朝基業。並利用伊洛盆地監視山東諸侯。秦人通過函谷關擋住了六國的進攻,讓合縱不攻自破。秦人從一個養馬的馬夫,一步一步發展,西周時期被封西陲大夫,平王東遷因護駕有功,正式位列諸侯。到最後統一天下,雖然是歷代秦王的努力,但是也離不開關中的地理位置。劉邦也是以關中為基地對抗項羽,並最終取得勝利。北取河套,西控河西走廊,取得養馬之地並分割遊牧政權,最終將遊牧政權打得滿地找牙,並西遷,改變西方歷史。將西域納入統治。縱觀中國歷史,只有強盛的大一統王朝對遊牧民族才有主動權並將之擊敗,掌控西域。強漢盛唐皆是如此發展。才有陳湯的: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殺胡令》「內外六夷,敢稱兵器者斬之」。
八百裡秦川,長期滋潤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著自己獨有的韻味!需要你去從歷史中細細品嘗。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