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詢書法入門用筆(怎樣寫出歐陽詢書法中的稜角)
2023-09-22 10:44:12 1
書法中的「截」是什麼意思?唐人歐陽詢的書法起筆帶有稜角,如金刀裁玉,乾淨利落,質地堅定潔淨,沒有多餘的地方。這個特點多與「截」的筆法有關。這種書法是不容易寫出來的,比如顏真卿的書法中,豎鉤往往有個「腳跟」,捺筆則往往有一個「腳心」。
顏體的捺筆的「腳心」在書法中被稱為「燕尾」(像小燕子剪刀形的尾巴,看起來有兩個尖角),它是用書法中的「按鋒」與「揭筆」寫出來的,先掌心翻向右下按鋒,再扭腕提筆出尖收鋒。
但是歐陽詢的書法幾乎從來不這樣,它乾淨利索,沒有多餘的筆畫,歐陽詢的這種字體要用什麼筆法寫出來呢?很簡單,就是一個字——「推」!「推」也叫「截」,唐人李華在書法中把「截、拽」二字稱為書法中「截、拽」二字訣!
「截」字,《古漢語常用字典》解釋為:1.斷,割斷。2.整齊,整治。3.攔截。這三個義項來看,無論是斷開、用外力使齊整,還是攔截,都有改變物體原來運動方向之義。李小龍的「截拳道」則是將天下武術所有的招式劃分為兩個方面——防守與進攻(「截」為防守,「拳」為進攻,「道」代表武術的精神)
「截」字用好,能取得歐陽詢書法中那種斬釘截鐵、稜角分明、乾淨利落的風格。那怎樣樣使用這種筆法呢?
清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說:「書有衄(nǜ )挫之法,折鋒方筆也,法出於指。斂其筆毫,用於點【亻豆】,稜側緊峭,如推鋒磔石,斬釘截鐵。施與字書之間,則風格峻整,加以八面拱心,功夫到處,始稱遵媚。草書尤重此法,則斷續顧盼,轉折分明。」
朱履貞的描述就是「截」法的使用,其中涉及的具體做法就是「推鋒磔石,斬釘截鐵」,其實也就是「推」筆。「推」,是用筆發力的一種方式,其目的從反方向獲得筆毫的助力。老子說:「反者,道之動。」行筆時先反向推筆,然而順鋒行筆方更有力度。
因此這種「推」筆的筆法也屬於「折鋒」!「折鋒」也叫「逆鋒」、「逆筆」,是書法中常見的一種筆法。書法家鄧散木說:「用筆的要訣,只有『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八個字,意思是說無論點、畫、撇、捺等任何筆畫,都得有去有來,不可只去不回。也就是起筆要用『折鋒(逆鋒)』,收筆要用『回鋒』。」
這種用筆方法,出現的筆畫形態多有稜角,呈現方形,故朱履貞說「折鋒方筆也」。運筆時有回鋒或彈起的動作,斬釘截鐵,風格遵媚。
以橫畫的收尾為例,順鋒寫到橫畫的尾部之後,有兩種「推」筆的方法:如果一推後迅速回收,這就等於挫筆出稜;如果一推後向前收筆,這就等於揭筆出尖。 智永《真草千字文》的這個「文」字一橫收筆就是推筆出稜寫出來的;王羲之《蘭亭序》的「宇」字的上橫,則是推筆出尖。
施於行書,同於王珣《伯元帖》「此」字左下角的風格。這種種方法不僅可以縱向使用,橫向、斜向亦可,如《伯元帖》中「從」的右上部分,用筆的方法一樣,出現的筆畫形態也一樣,只是方向、角度不同而已。這是形成方的筆畫形態的重要方法!在唐以前,是主要的方法,至唐以後,提按、頓折的方法逐漸成為方形的主導,這種方法就退居次要位置。
「截」改變了用筆方向,多出現方的形態。康有為說「方筆用翻,圓筆用絞」,寫方筆就要會推管翻面換鋒。紙上筆毫由陰面直接轉為陽面,稱為「翻筆」。手腕的左右運動配合前臂「推筆」翻轉,連續運動,前臂尺骨和橈骨的扭動帶著腕部作左右運動,如鐘擺一樣來回翻動。這個動作有限度,不能超過180度,而用到右側的極限點,必然回向左側,到左側極限點又必然向右側回落,如鐘擺一樣,來回擺動。這種筆法翻筆見方,乾淨利索,晉唐的很多方筆大都用此法而非提按完成,所以書寫乾淨、利索、如切金斷玉。
掌握了這種「截」筆的技巧,起筆和收筆都快如「截拳道」,利用筆鋒的彈力一推而起,一帶而過,無論是翻筆換面還是立鋒起筆,都很順暢。所以,那要想把書法寫好,好好學習,這個「截」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