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是這樣的(一口氣搞懂端午節的由來)
2023-10-17 02:19:37 3
又到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我們都會想起了一個刷屏級的大咖:屈原。
他在戰國時期是一朵奇葩,為什麼這麼說呢?
屈原與端午當時的人才流動性很大,如果國君對於一個人才愛搭不理,那這個人才真的可能會讓國君高攀不起。衛國的商鞅原本打算魏國大展手腳,魏王不惜得理他,結果商鞅去秦國大搞變法,還率軍暴捶魏國。
同樣還是魏國,原本孫臏要來投靠,結果被迫害,然後孫臏逃回齊國後,以軍師的身份率軍兩次暴捶魏國,直接把魏國從戰國前期的霸主地位拉下來。
所以,那個時代的人才沒有為國家效忠的觀念,誰願意重用自己,就為誰賣命。而屈原和他們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愛國精神。
他是楚國的貴族,特別忠君愛國,屢次給楚王提意見,楚王就是不聽。結果楚國國運一路下滑,還被秦國暴揍了一頓,連楚國先王的陵墓都被白起燒了。史稱:鄢郢之戰。
在極度悲傷之下,屈原投了江。老百姓很傷心,就跑到江邊去憑弔屈原,為了保護他的屍首不被江裡的魚吃掉。老百姓往江裡面扔飯糰,希望餵飽這些魚;還往江裡倒了雄黃酒,希望海底的水怪喝醉。
以上就是我們最常聽說的關於端午節的版本。
端午到底咋來的?但實際上,端午節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經出現了。如果一定要找一個促成端午的原因,那一定是:太熱了。
不要小瞧溫度對於歷史的作用,歷朝歷代的溫度其實都在變化,歷史學家甚至發現每次寒冷的氣候來臨,北方遊牧民族都會南下搶掠,甚至是攻城略地。
而在先秦時代,溫度其實要比我們現在高一些,一到夏天就特別熱。甚至有記載當時的黃河流域附近連大象都有。
因為溫度太高,就會導致細菌滋生,而且在這個時期還會有很多毒動物出沒,比如:蛇,蠍子等等。所以,五月也被認為是毒月。五月初五這一天被認為是最毒的一天。
所以,這個時期特別容易染病。為了防蟲防病,人們想到了很多辦法,比如:和雄黃酒,攜帶香囊等等。反正就是儘量搞得味道重一些。
於是,這個習俗就這樣傳了下來。五月初五還被專門起了一個名字:端午。
除了塗塗抹抹,他們還想通過吃來驅邪避毒。
於是,他們還想到了角黍。在當時的夏至,角黍是用來向祖先祈求莊稼大豐收的貢品。也就是粽子的前身,用竹葉包上米,做成牛角的樣子。
這裡米用的叫做黍,屬陽。竹葉用的叫做箬葉,屬陰。意思是陰陽調和,驅邪避毒。
所以,在屈原之前,就有了在端午吃角黍和雄黃酒的習慣,而這個角黍後來慢慢演化成了現在的粽子。
端午節的流行
但如果只是這樣,端午肯定會湮滅在歷史的長河當中。之所以端午節後來慢慢崛起和這個節日擅長搶熱點有關係。
如果你隨便查一下,就會發現,端午節除了和屈原的故事捆綁了起來,還和伍子胥,介子推,越王勾踐等人有關。這些人的一生都特別傳奇,他們的故事流傳得特別廣。
而端午節和這些人故事勾連起來後,也開始在整個中原大地流傳起來,尤其是當他和屈原捆綁起來之後,隨著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深影響著每一代人,他和端午節的關係也被人津津樂道。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我們就說到這裡。
最後,祝各位讀者端午節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