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曆陰曆代表什麼(讀懂陽曆陰曆農曆)
2023-10-17 02:41:40 5
從小我們就經常聽到父母長輩們說:「今天是幾月初幾,幾月幾日,啥時候該立春了等等」。而我們上學的孩子們都習慣按星期、陽曆幾月幾日計算時間。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每天忙於應試教育的考試大綱,也很難有時間去理順一下陽曆、公曆、陰曆、農曆,二十四節氣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而且,很大程度上我們的父母和師長往往也是概念混淆。作為一名中國人,這確實不應該啊。
一、陽曆、公曆、西元、公元、洋歷
所謂陽曆,就是我們常說的公曆,是國際通用曆法。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有陰陽的思想,易經的易字就是日和月的組合,陽最直接象徵就是太陽,陰最初象徵就是月亮,太陰。所以,我們來百姓常說陰曆、陽曆說到根本就是太陽、地球、月亮三者之間的關係。
那麼,陽曆,也叫公曆,說白了就是當人們能夠計算出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周的時間,定為一年,就是太陽曆,陽曆。最初能計算出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周時間的是古代埃及人。埃及人計算出球繞太陽一周是365天多一點點,最早形成了太陽曆。後來,埃及人的陽曆被古羅馬凱撒修訂成儒略曆。
再到後來,儒略曆被義大利的阿洛伊修斯·裡利烏斯與克拉烏等學者加以改革,形成了格里高利曆。這種格裡高利由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於1582年頒布。逐步成為西方曆法的通用版本,所以叫做公曆。
中國從辛亥革命後即自民國元年採用格里高利曆,故又名曰「國曆」。為與中國舊有之歷相對稱,故又名曰「新曆」。1949年正式規定採用公元紀年。因為這種曆法從西洋傳來,公曆的元年是以耶穌誕生之年為公元元年的。所以,中國老百姓也叫它「洋歷」。
二、陰曆、朔望歷
那麼相對於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陽曆紀年來說,陰曆就是計算月亮繞地球運動一周的時間紀月。陰就是太陰,就是月亮。就是我們常說的幾月初幾。也叫月曆,因為是遠古人類站在地球上觀察月亮陰晴圓缺的變化,觀察月亮的朔望現象而定的月份長度大約29天半,所以把29天和30天定為一個月,然後一年分十二個月。
我們從從曆法的發展史來看,幾乎所有古老文化的國家,古代埃及、古達巴比倫、古代印度、古代希臘和古代中國,最早的遠古人類都是採取陰曆的。因為必定人類在遠古時期更便於觀察月亮的周期。
但是,按照月曆計算,一年就只有354天或者355天了,比陽曆的365天又四分之一日比,每年就要少11天,那麼就要把季節打亂了。因為季節的變化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的位置確定的。如果按照陰曆紀年紀月,每過10多年,季節就要逆轉。十年前我們北方人在冰天雪地中過年,十多年以後,就可能要開著空調,吃著冰棍過年了。這顯然是不可取的。
三、農曆、陰陽合曆、24節氣
我們聰明的中國人是不會按照陰曆紀年而忽略了一年四季的。所以,我們中國人的祖先就發明了農曆,農曆是陰陽合曆。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立國,農業大國。萬物生長靠太陽,農業生產的規律世要根據太陽運行制定的。所以,我們的老祖宗為了指導自己的農業生產,經過長期觀察太陽運動規律總結出了24節氣。
我們的老祖宗很聰明,他們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所以,在我國殷商時期,勞動人民就測出了四個節氣。等到了周朝節氣又發展到八個。一直到秦漢年間,才形成了二十四節氣。實際就是我們老祖宗用最簡單的方法,在地球上測出了太陽相對地球的24個位置。
24節氣的時間是與地球繞太陽公轉時間一致的。所以,24節氣本身就屬於太陽曆。那麼在陰曆中加入24節氣就形成了農曆。具體怎麼加呢?上文中我們提到,陰曆一年要比陽曆短大約11天,那麼每隔兩年多到三年時,我們在傳統陰曆裡多加一個月叫做——閏月。這樣就不會出現季節逆轉的現象了。所以,就形成了19年7閏月的規律。
那麼,閏月具體怎麼加?其實操作也很簡單,這不得不佩服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在24節氣的設置中,本來每一個月都有1個節氣一個中氣,比如立秋就是節氣,處暑就是中氣。陰曆是29日或者30日為一個月,而24節氣每兩個節氣的距離則是29天到32天不等。所以,先按照陰曆往裡加節氣和中氣。但是每隔兩年多,就會產生在一個陰曆月份中,節氣加進去了,但中氣趕到月末了。那麼就會導致下個月有節但沒有中氣了。這樣不行啊。於是遇到這樣的陰曆年月,就要加一個閏月調和。
舉一個例子:比如公元2001年5月21日,就是陽曆5月21日。陰曆的四月二十九日,這一天是24節氣的中氣小滿,那麼如果繼續往下排,下一個節芒種就要排到下個月中,那麼下一個中氣就要到再下一個月的月初,徹底亂了。所以,要加一個閏月,那麼這個閏月是在陰曆四月之後,就叫閏四月。所以,在2001年5月23日——6月20日之間就沒有中氣了。
所以,我們的農曆是繼承了陰曆,發明了與太陽曆相近的24節氣,又將24節氣加入陰曆當中調和成陰陽合曆,還用幹支紀年,所以,我們老祖宗的最標準曆法是三合曆。陰曆、24節氣、幹支三合一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