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市一共有多少人口(江蘇省揚州市人口民族概況)
2023-10-16 11:51:32 10
揚州,古稱廣陵、江都、維揚,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是江蘇省地級市,地處江蘇中部、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之稱,又有著「中國運河第一城」的美譽;被譽為揚一益二、月亮城。中國大運河高郵段及揚州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揚州列入中國海上絲綢之路8個申報世界遺產城市之一。
揚州是江蘇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和長三角城市群城市,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水源地。下轄邗江區、廣陵區、江都區3個市轄區和寶應縣1個縣,代管高郵市、儀徵市2個縣級市,是聯合國人居獎獲獎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溫泉名城。揚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揚州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自漢至清幾乎經歷了通史式的繁榮,並伴隨著文化的興盛。揚州在歷史上有曾有過三次鼎盛:第一次是在西漢中葉;第二次是在隋唐到趙宋時期;第三次是在明清時期。
2018年12月6日,揚州市入選「中國大陸最佳地級城市30強」,排第24名。
人口
芍藥
揚州境內第一次有完整的人口記錄為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當時廣陵國領縣人口達14萬人,到南北朝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下降到4.5萬人。唐天寶到貞元年間,揚州府人口達47萬人,宋崇寧年間又降至10萬人,到宋大觀年間僅剩6.3萬人。元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揚州路領8縣,人口達98萬人。元末戰亂,揚郡人口銳減。明洪武九年(1376年)為57萬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揚州府領10縣,人口達74萬人。明末清初的戰亂,例如「揚州十日」,又使揚州人口下降,雍正六年(1728年)揚州府領7縣,僅有25萬人。此後,清王朝實行一系列有利於人口發展的政策,使人口猛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人口突破200萬人,嘉慶十三年(1808年)突破300萬人,後來由於戰亂災荒,人口再度下降。[12]
19世紀初,全世界有10個擁有50萬以上居民城市,中國就有6個,即北京、江寧(今南京)、揚州、蘇州、杭州、廣州。[12]
據《揚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揚州市常住人口為4459760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4672684人相比,十年共減少212924人,減少4.56%,年平均增長率為-0.47%。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戶1402969戶,家庭戶人口為4206652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1人減少0.1人。[13]
截至2017年末,揚州市常住人口450.82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6.05%,比2016年提高1.65個百分點。截至2017年末,揚州市戶籍總人口459.98萬人,比2016年末減少16851人。全市登記出生人口4.54萬人,出生率9.87‰;死亡人口5.28萬人,死亡率11.4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61‰。截至2017年末,揚州市區戶籍總人口為233.00萬人,增長0.23%。[14]
民族
漢族佔總人口的99%以上。現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少數民族分布,少數民族總人口2萬多,佔全市總人口的0.6%。高郵下屬的菱塘回族鄉是江蘇省唯一的民族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