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商行前身(農商行的來龍去脈)
2023-10-16 19:14:56 4
農商行前身?(一)農商、城商緣起農商、城商前身均是合作社,只不過一者為農信社,一者為城信社在二者產生之初,農信社作為我國農村地區唯一的金融機構,其覆蓋範圍達到我國80%地區,數量曾達16萬個而城信社也因其不是銀行,卻享有銀行之實的定位,讓各地政府眼饞不已,截至20世紀90年代初,全國已有5000多家城信社,數量雖不及農信社,但也基本涵蓋我國大部分縣市,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農商行前身?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農商行前身
(一)農商、城商緣起
農商、城商前身均是合作社,只不過一者為農信社,一者為城信社。在二者產生之初,農信社作為我國農村地區唯一的金融機構,其覆蓋範圍達到我國80%地區,數量曾達16萬個。而城信社也因其不是銀行,卻享有銀行之實的定位,讓各地政府眼饞不已,截至20世紀90年代初,全國已有5000多家城信社,數量雖不及農信社,但也基本涵蓋我國大部分縣市。
1、農商行緣起及發展
兩者中,農信社的發展最為曲折,僅是其管理權就經歷了「幾收幾放」,由最開始的人民公社、生產社對其管理,到其後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再到之後央行收權委任農行代管,再到農信社與農業銀行徹底脫鉤,改組為 「農民自願入股,社員民主管理,主要為社員服務」的合作金融組織,幾經波折。
(1)農信社的創立
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四大行逐步退出農村市場,農信社替代這一缺位,三農方向業務比重加大。據統計,截至2002年末,農信社發放的農業貸款佔同期全國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的81%。
於此同時,農信社在發展過程中所暴露問題亦不容忽視。大部分農信社當時經營機制和內控制度並不健全,加之監管缺失,致使部分農信社壞債不斷,甚至資不抵債。按照當時貸款分類口徑統計,2002年全國農信社的不良貸款比例高達37%、資本充足率為-9%,資不抵債額度高達3400多億元,從技術上已經達到破產標準。農信社亟待改革。
在2001年,江蘇省首先開始農信社改革試點,當時張家港市、江陰市、常熟市分別成立了全國第一批縣級農信社改制而成的農商行,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張家港農商、江陰農商、常熟農商三位大腿。
(2)由農信社到農商行
2003年6月,國務院下發《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在吉林、山東、江西、浙江、江蘇、陝西、貴州、重慶等8省(市)開展改革試點工作。2004年6月,國務院再次下發通知,決定進一步試點範圍擴展至除海南和西藏以外的21個省(區、市)。由於農信社數量龐大,各地亦有自身特殊性,此次改革並未「一刀切」,而主要集中在產權以及管理權兩個層面,提供多種方式進行選擇。其中產權領域農村信用社可自主選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三種產權制度任意一種,組織形式亦有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縣(市)統一法人和縣、鄉兩級法人農村信用社四種模式可供選擇。但由於農信社法人治理結構的長期缺位,部分地區大股東侵蝕公司利益情況嚴重,監管層重點鼓勵符合條件的地區將農村信用社改造為股份制商業銀行。經歷了多年的權衡博弈,2011年,銀監會提出,不再組建新的農村合作銀行,現有農村合作銀行全部改組為農村商業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