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怎麼讀(水唯能下方成海)
2023-10-08 11:21:37 3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具備最好的人的稟性好象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質最接近於「道」。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待人善於真誠相愛,說話善於遵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掌握時機。只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
這是一首對水的頌歌,歌詠的對象是具備像水那樣品格的聖人。它以「上善若水」為提綱,指出一個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謙退守中的至剛、至淨、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
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萬物得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如古人所說:「到江送客棹,出嶽潤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辭地做。但是,它卻永遠不佔據高位,更不會把持要津。
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在這個永遠不平的物質的人世間,寧願自居下流,藏汙納垢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寫了一幅對聯,作為人生修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水,與物無爭,謙下自處。所以老子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能做到如水一樣,善於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養到像水一樣,善於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行為修到像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仁」;說話學到如潮水一樣準時有信——「言善信」;立身處世做到像水一樣持平正衡——「正善治」;擔當做事像水一樣調劑融和——「事善能」;把握時機能做到像水一樣及時而動,隨著動蕩的趨勢而動蕩,跟著靜止的狀況而安詳——「動善時」;再配合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與世不爭,那就永遠沒有過失了。
在中國古代許多哲學家的著作中,水都是重要的體道之物。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因為水總是處於一種變動不居的狀態裡。蘇軾也說:萬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隨物賦形。」
人性都是喜上厭下,誰都喜歡往上走,往高處行,爭強好勝,誰也不願意走下坡路,不願意居於人下。而水性總是向下,平常無聞,展現謙和、柔順、居下、不爭的特性,永久保持它的本體,並不因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而是百折不撓、永遠向前。
水總是保持他的本質,滋養萬物、善利萬物而不爭,從高處往低處流,遇到低洼之地,用自己的身軀把低處填滿,遇著強硬的石頭,自然而然將其浸滿淹沒融為一體。例如:一個池塘在沒有注入水之前,水不停的朝裡流,當池塘的水注滿後,水並不安於現狀,而是又不斷的開闢新的道路,奔向江河湖海,直至把江河湖海都填滿了。
「水能向下方成海」,始終保持低調高效的精神,它無論是遇到溝壑、山川、暗礁,還是小溪、江河、湖海,九曲十八彎,坎坷也向前,經歷一次次的曲折迂迴,不停的奔向自己的目標,決不停止前進的步伐。
它總是在沒有路的情況下而又開闢新的道路,無論何時何地始終保持它的本體不變,水的本質是滋養萬物,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以柔克剛,水正是以它的道德與智慧才開闢了一個又一個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