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從19樓扔下小孩(別與讓你不安的人)
2023-10-08 16:45:18 1
女孩從19樓扔下小孩?心理嘀咕避免沒必要的「互動」,或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女孩從19樓扔下小孩?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女孩從19樓扔下小孩
心理嘀咕
避免沒必要的「互動」,或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前不久,杭州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一起殺人案,被告薛某將受害人姍姍從19樓扔下摔死。據薛某自述,他追求姍姍8年未遂。但期間,曾多次贈送禮物給姍姍,且一度與姍姍共同合租一處住房直至案發。據此,很多人批評姍姍是「物質女孩」。但隨著媒體披露細節增多,社會輿論也隨之發生了熱議和爭論。當地警方取證證明,姍姍8年間曾多次「明確拒絕」。
在愛情中,雖然常常有剃頭擔子一頭熱的情況,但持續的愛情感覺一定來自於兩個人的互動。如果愛上一個不愛自己的人,而且表白多次都被拒絕,正常人的愛情感覺就會逐漸消褪。多年來,「一頭熱」的一邊就沒有冷下來,從心理學來看只有兩種可能:或者犯罪人的人格具有異常因素;或者犯罪人與受害人之間有著令犯罪人誤判的「互動」。
死者已矣,當然不能再分辯什麼;薛某的一面之詞與姍姍親友的另一面之詞也都不能作為推斷犯罪動機的直接素材。輿論爭論的焦點,其實就在於受害人與犯罪人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互動」。
客觀地說,極端暴行是一種小概率的異常行為。日常生活中,人們一旦遇到,其實躲無可躲,避無可避。有評論認為薛某之所以犯罪,是因為他異常的偏執型人格障礙,這是一種簡單化的錯誤歸因。偏執型人格障礙並不是導致暴力侵犯行為的原因,它充其量只能解釋犯罪人情緒化的心理感受——因為偏執而感到嫉妒、猜疑並進一步地採取極端的暴力犯罪行為。
也有評論認為犯罪人十惡不赦,從一開始就處心積慮試圖謀殺受害人,這恐怕也很難站住腳。激情謀殺和有計劃的冷血謀殺有著不同的心理動力機制,前者屬於敵意性侵犯,後者屬於工具性侵犯,所激活的大腦區域截然不同。10秒鐘之內,將受害人從19樓扔下,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不符合工具性侵犯的要件,有太多可以更方便掩飾罪行的謀殺方式。
犯罪人國內讀完高校,然後到美加留學數年歸國,並在杭州找工作。從薛某的人生軌跡來看,他的社會接觸良好,並非人見人憎的變態角色。姍姍儘管可能一而再地拒絕薛某的追求和贈與禮物,也可能是實在沒辦法才勉強同意合租。但是,一名看起來社會接觸良好的犯罪嫌疑人,哪怕他具有特異性的異常犯罪人格,發生在私密關係範疇的謀殺犯罪,往往也都與兩個人之間的互動有著密切的相關。薛某不可能生來的使命就是要殺死姍姍,他行兇的誘因或動機線索,或許隱藏在兩個人「互動」的細節之中。
如果要從中汲取怎樣的經驗,以避免遇到這樣的悲劇,那麼,也只能告誡大家,無論是愛情還是友情,都不要與讓你感到不安的對象保持「互動」,哪怕這可能會失去一些朋友和有價值的社會資源。這或者也不會完全阻止一些極端悲劇的發生,但卻能在最大程度上減少悲劇發生的機率。記住,避免沒必要的「互動」,或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唐映紅(心理學學者)
更多詳細新聞請瀏覽新京報網 www.bjnews.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