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禪境的十首詩(這個和尚僅有一首詩傳世)
2023-11-30 12:20:35 2
古代僧人中,有許多多才多藝之輩,他們在搞好本職工作的同事,還涉獵詩文書畫。比如唐代的懷素和尚,自幼出家為僧,經禪之暇,愛好書法。尤以「狂草」名世,史稱「草聖」。
國學文化精讀
再如蘇東坡的好朋友佛印和尚,也是個機警聰慧之人。史稱佛印自幼學習儒家經典,三歲能誦《論語》、諸家詩,五歲能誦詩三千首,長而精通五經,被稱為神童。佛印和尚與蘇東坡過從甚密,稱為至交。兩人應酬文字很多,多為人所傳誦。
國學文化精讀
老黃今天要給你介紹的這位和尚,也是個充滿才情之人,他就是志南和尚。志南是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他來的生平事跡史上並不過多記載。現代的人們之所以還能記起他,完全是因為他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題目都沒有,被後人冠以《絕句》之名,收錄於《宋詩紀事》才得以流傳至今。
國學文化精讀
這首《絕句》大家都非常熟悉,其中的詩句還常為人引用,其詩曰: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是首狀景抒情詩,描寫的是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在古木的樹蔭下拴著一隻小船,我拄著藜幹制的拐杖過了橋東。春天的天氣時雨時晴,杏花開時的濛濛細雨落在身上,衣服欲溼未溼,柔和的楊柳春風吹在臉上一點兒也不覺得寒冷。
國學文化精讀
詩中的「短篷」指的是帶篷的小船。「杖藜」是用藜做的拐杖,「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一下子就突出了人間溫意。「杏花雨」暗示了時令,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雨。「楊柳風」與「杏花雨」同,也是暗示節令的——古人把應花期來的風,稱為花信風,從小寒到穀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這時的風就叫柳花風,或稱楊柳風,在此可引申為春風。
國學文化精讀
志南的這首《絕句》受到不少人的熱捧,宋人趙與《娛書堂詩話》卷上曾載:「僧志南能詩,朱文公嘗跋其捲雲:『南詩清麗有餘,格力閒暇,無蔬筍氣。如云:「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予深愛之。』」蘇軾也在《贈詩僧道通詩》中稱讚他:「語帶煙霞從古少,氣含蔬筍到公無。」即便是到了現在,「吹面不寒楊柳風」一句還常常被人引用,可見其詩歌的生命力有多強大?
國學文化精讀
雖然志南的生活狀態已不可考,史上沒有留下他更的作品與傳說,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一生創作的詩文並不止《絕句》這一首,其他的作品是被時間的逝水給淹沒了。但是,就憑著這短短的一首詩,詩僧以其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就讓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
(圖文來自網絡)
,